沈阳农业大学的博士招收始于1983年,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杨守仁教授在这一年招收了一个研究生,陈温福。
陈温福:“我是杨先生‘文革’后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生,也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先生对我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因此对我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入学后的第一次谈话是在他的家里,先生对我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立即改学并学好英语(我原来是学日语),因为国际上的科学文献大多数是用英文撰写的;二是作物栽培和作物育种两个专业的课程都要学,因为只有博,才能专;三是必须学会种稻,因为不会种稻,就做不好稻作科学研究。
“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先生就邀请农学院遗传育种教研室的余建章教授、杜鸣銮教授和陈瑞清教授,专门为我开设了高级作物育种课。当时全校只有7名硕士研究生,二年级2名,一年级5名。在一年级的5名学生中,2名是农经系的,1名是园艺系的,农学系只有周洪飞和我两人,周洪飞是学生物统计的。因此,三位老师的高级作物育种课实际上等于是只给我一个开设的。记得杜鸣銮教授讲的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每周二上午8点,杜老师准时到教室开课,他在上面讲,只有我一个学生在下面听,就像给一个班的学生上课一样,他照样挂图,照样板书,照样提问。其他的两位老师也是一对一地教学,教学方式有点像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式教学。经过这一轮的课程学习,使我这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的研究生,首先在‘作物遗传育种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沈阳农业大学档案里,保存着当年以沈阳农学院的名义写给复旦大学的信,这信是杨先生手迹。内容如下:
复旦大学负责同志:
我院是在您校农学院迁来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直承蒙您校大力支持,我们深表感谢!粉碎‘四人帮’后我院已是农牧渔业部重点高校之一,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准予招收研究生。
现在我院作物栽培专业杨守仁教授首先录取了一名博士研究生陈温福,几经洽谈,承蒙准予在您院薛立龙教授所主持的植物生理实验深入学习并攻读有关课程一年,这是您校对我院的特别照顾,我们衷心感谢不已。
您校是我国著名综合性大学,而且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所各位专家的努力下,秋后即开设高级植物生理讲座。我们认为这样的高级课在国内,恐怕也只有您校有条件开出,当然可作为博士生陈温福的主修课程。
总之,我院对您院是完全信赖的,对薛应龙教授也是完全信赖的,除具体问题完全由我院杨教授与您院薛教授商量外,谨此说明,并顺表谢意。
即致
敬礼
沈阳农学院(www.xing528.com)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一日
作为校发信函,时任院长顾慰连教授在信函填上这样一句话:“有关代培费用,请按您校规定函告我们,当即汇寄”并在手书的右上角指示:“请打字用院名义发文。”
杨守仁写给复旦大学的信
陈温福说,在复旦大学的一年,“是我人生经历中最难忘的一年。在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当时植物生理学最前沿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受到这所名校深厚学术氛围的熏陶,更使我懂得了学术环境对一所大学、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多么重要。”[3]
陈温福师从杨先生的六年里,努力完成了杨先生提出的三个要求。但是,在他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杨先生觉得,陈温福的论文还没有达到答辩的要求。因此,他专门写信给学校:“博士研究生陈温福到1986年12月底,已在我校读博士学位满三年,遵照国家严格要求的规定,拟允予毕业并即任为讲师,仍在稻作研究所继续研究,待论文及其他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时,再进行论文答辩。”在这封信上,杨先生还加盖了名章。为此,学校专门发研发[1986]21号文件,同意导师意见,对博士生高标准、严要求,先毕业并聘为讲师。
在这期间,杨先生受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几乎都带着陈温福,因此结识了许多国内外农学界名流,如朱祖祥院士、黄耀祥院士、卢永根院士、卢良恕院士、袁隆平院士、闵绍楷研究员、王向坤教授、角田重三郎、库希博士等。在他们身上,陈温福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
1992年2月,杨先生送获英国皇家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学金的陈温福赴英国Reading大学合作研究。1993年6月回国后,杨先生提出由陈温福接替他,出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
2009年,陈温福参加院士竞选答辩,当年杨先生带他结识的那些健在的老先生还是评委。这一年,陈温福当选院士。
沈阳农业大学文件 沈农大研发[1986] 21号
杨守仁关于陈温福毕业的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