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釭教授(1925.1.14—1993.12.20),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系,1950年任复旦大学农学系助教。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到沈阳农学院,1956年任讲师。1979年晋升为副教授。朱先生在植保系先后讲授过普通病理学、高级植物病理研究法、植物检疫等课程。参加了全国通用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病理学》《常用农业科学试验法》的编写。她主持的“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研究”,1985年获国家三委一部攻关奖。朱先生当年离开复旦的时候,是和母亲、3周岁的女儿、未成年的妹妹,还有也带着3周岁女儿的嫂子一起来东北的。可想而知,她做学问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
黄勇,当年朱有釭教授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现在美国狄斯尼公司任农业科学部总经理。沈农60周年校庆时,作为沈农北美校友会会员,黄勇曾专程回校。
回忆起导师,黄勇感慨万千。(www.xing528.com)
当年研究生刚刚开始招生时,国家有明确规定,1977—1979年,考试科目有政治、外语、基础课、专业课,总考科目不得超过5门。考试由招生学校自行命题。当年沈农刚刚迁回沈阳东陵原址,学校从两届毕业生中选留了100余人,充实到管理部门。1979年,报考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学校自己出的考题,学生成绩普遍不高,特别是化学,多数考生得分不足10分,植保系的黄勇以58分最高分脱颖而出。当时学校执行的原则是宁缺毋滥,所以1979年全校仅招收了两名研究生。黄勇所以报考研究生,是因为入校后就和朱老师一家相处得非常好,当时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来得非常突然,黄勇是在朱老师及其他老师一再鼓励下才报考的。因为专业对口,黄勇在导师一栏里填写了朱有釭。那一年黄勇23岁。
黄勇:“1981年初,朱老师带着我去海南岛繁种,下种后朱老师要离开,将我一个人留在那里管理实验田,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在外面过春节,心里没底,我和朱老师说了我的心情,朱老师当时狠狠地批评我一顿。她告诉我,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学会如何创新。我当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独自一个人安心在那里把实验完成。而她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现在回想起来,朱老师培养学生有其非常独到的方法和手段,那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去做。这让她的每一位弟子都获益终生。这正是朱老师能够超越其他同行成为植病界一代宗师的境界。这也是我能够成功立足于几家世界一流公司的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