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宁省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及火山地貌遗迹地区

辽宁省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及火山地貌遗迹地区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辽西地区中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火山喷发与沉积作用的交替进行,使本区成为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分布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图3-272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及火山地貌类地质遗迹分布区示意图

辽宁省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及火山地貌遗迹地区

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板块俯冲、挤压作用的影响,频繁且强烈的地壳运动致使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大量出现,使辽西地区产生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盆岭相间的构造格架,形成大小不一、先后不同的16个构造盆地,期间火山喷发与沉积作用交替进行,使辽西地区成为辽宁省中生代地质遗迹集中分布的地区,其中以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三大生物群和义县组标准剖面举世闻名,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同时义县期火山岩在本区广泛分布,经后期地质构造运动及剥蚀作用演化出许多极具观赏价值的火山地貌遗迹。这些地质遗迹的形成与分布受本区中生代盆地演化的直接影响,中生代沉积环境相比之前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完全不同,取而代之的是地形起伏较大、相互分离的内陆湖盆环境,同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及岩浆侵入作用。盆地类型主要为陆内断陷盆地,其演化过程如下。

前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属于华北克拉通盖层演化阶段。早—中三叠世华北克拉通不断地抬升,古地形不断地变化,古气候逐渐趋于炎热干旱。这一时期盆地范围逐渐缩小,是晚二叠世克拉通盆地演化的延续,属残留克拉通盆地。本期盆地的形成标志着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即将结束,孕育着一个新的构造演化阶段——陆内造山作用阶段的开始。

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使得下—中三叠统与下伏地层一起褶皱、断裂,形成走向近东西的褶皱和断裂带。区域上基本结束了长期稳定的克拉通构造演化阶段,进入了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的演化过程。

早侏罗世,受早燕山期构造运动影响,朝阳、北票一带及金岭寺盆地内部经历晚侏罗世火山岩浆喷发,盆地进一步扩大,形成下侏罗统上部河流沼泽相的北票组灰色陆屑式含煤建造。伴随着燕山运动第一幕的挤压作用,在该区有花岗岩和闪长岩的侵入活动。

中侏罗世,由于区域挤压应力减弱,伸展作用加强,致使火山活动增强,早期盆地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盆地,形成一系列既相互分离又局部相连的断陷盆地群。在这些断陷盆地群中堆积中侏罗世的含火山岩、含煤的河流沼泽相碎屑物。在金岭寺-羊山盆地的玲珑塔-大西山地区,髫髻山组河湖相沉积夹层中产燕辽生物群,是全球范围内燕辽生物群的核心产地。

晚侏罗世,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早燕山晚期构造运动使得盆内普遍沉积一套土城子组红色复陆屑式建造。这个阶段,一方面火山活动增强,另一方面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盆地和盆地之间隆起组成本区第1个盆岭构造系统。

侏罗纪末,燕山运动第二幕强烈的第3次挤压作用,使得中、上侏罗统火山机构-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发生北东向中等程度的褶皱,形成一组北北东向的逆冲断层、褶皱和北西—北西西向的配套断裂,致使中—晚侏罗世沉积盆地萎缩、消亡,并对中—晚侏罗世的盆岭构造系统进行改造。

进入白垩纪,区域挤压作用减弱,北西-南东向的伸展作用进一步加强,岩石圈由缩短为主转向以伸展机制为主,变质核杂岩发育时期和断陷盆地发育时期开始。这一时期断陷活动首次波及下辽河地区,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和高升-西八千户西倾断裂带发生断陷活动,在2条断裂带的西侧分别形成2个凹陷,即辽河东部和西部白垩纪凹陷,凹陷之间为辽河盆地中央白垩纪断块隆起、医巫闾山隆起、松岭山脉隆起、努鲁儿虎山断块隆起组成第2个伸展状态下的盆岭构造系统。辽西盆地在这一阶段发育至鼎盛时期,进入火山活动强烈期和动植物演化繁盛期。(www.xing528.com)

义县期,火山活动达到高潮,义县期火山岩遍布全区,主要分布于锦州-义县-阜新盆地、凌源-三十家子盆地、四官营子-三家子盆地、大城子盆地、梅勒营子-老爷庙及建昌盆地、朝阳盆地、胜利-大平房盆地、东官营子盆地等,形成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系,在岩浆喷发的间歇期,出现多次短暂的湖盆沉积环境,使辽西地区一些盆地沉积了著名的热河生物群。

义县期强烈的火山喷发之后,在阜新-义县盆地、朝阳-北票盆地、建昌-喀左盆地和下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西部凹陷范围内形成一些断陷型陆相淡水湖盆地,沉积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湖相、湖泊-沼泽相含煤泥质碎屑岩系。九佛堂组岩性为深灰—灰色泥岩夹泥质和钙质粉砂岩、灰色泥灰岩、凝灰质砂岩、深灰色凝灰岩玄武岩,是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另一个重要产出层位。九佛堂组沉积物较细,基本以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钙质和凝灰质含量较高,是湖盆快速沉降期的产物,沉积速率为200m/Ma。阜新组以煤系地层为主,早期阶段沉积了湖相泥岩,是阜新生物群的主要产出层位;中晚期,由于断陷活动趋于停止,湖盆逐渐向沼泽平原化方向演化。早白垩世末,燕山运动第三幕使得该区普遍抬升,早白垩世地层遭受剥蚀。

晚白垩世,盆地范围缩小或消亡。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部分白垩纪盆地内发育一套孙家湾组红色类磨拉石建造,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或不整合接触。白垩纪末,燕山运动第四幕使得前新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形成一组北东向的背斜、向斜及北东向的逆冲断层。这一期构造运动导致燕山东段-辽河盆地全区抬升,遭受剥蚀,中生代盆地演化趋于结束。

综上所述,辽西地区中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火山喷发与沉积作用的交替进行,使本区成为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分布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此外,义县期强烈的火山活动和义县期火山岩广泛分布,以此为依托演化出一批中生代火山地貌遗迹,如建昌中生代破火山口火山机构、朝阳尚志乡火山岩地貌、锦州北普陀山火山岩地貌等,使本区成为中生代地质遗迹集中分布的地区,见图3-272。

图3-272 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及火山地貌类地质遗迹分布区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