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重用与犯忌

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重用与犯忌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接参与进来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劳第一,仕途自然是一路高歌,“钱”途也是一片大好——每人均获封一千两百户。李世民发现自己宣布完决定之后,没人言语。他之所以如此重用李靖,就是想将这种“痛”打包装箱之后,加倍回寄给突厥人。突利政权被蹂躏于无形,突利本人也被砸成铁饼,作为突厥双雄之一的突利,突然失利。颉利仓皇逃跑,退保铁山,并派人火速赶往长安,想找李世民商量商量。

唐朝功臣的自我修养:重用与犯忌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前夕,对于究竟支持哪一方,李靖充满迷茫。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近些年来李渊对官帽子毫不吝惜,一个个叠加着戴在自己头上,实在不好意思跟人家唱反调。既然这样,要不支持李建成?太子名分是皇帝给的,支持李建成,某种意义上就是支持李渊。

李世民是自己的伯乐,又有远大理想与政治抱负,而且李唐的半个天下,也都是这孩子打下来的,多劳应该多得,他孜孜不倦地争取皇帝身份,似乎也不过分。

难,实在是难。

越纠越结,不如彻底放手,李靖最终决定,谁也不帮,免得落下后遗症

李靖一不纠结,玄武门之变立刻爆发,太子、齐王先后被杀,李渊被动失势,李世民来到权力顶峰。直接参与进来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劳第一,仕途自然是一路高歌,“钱”途也是一片大好——每人均获封一千两百户

李靖事先没有积极参与谋划,之后又没有支持秦王府的明显动作,怎么处理?笞、杖、徒、流、死,让他挨个“享受”下?如果换做隋炀帝杨广,还真有可能。

李世民不是隋炀帝,他思考问题很辩证,对于李靖来说,不直接支持所谓的“正宗”太子李建成,就是在间接支持自己!

可李靖在关键节点上,的确没有一丝贡献,怎么加封?如果无私封赏,让那些有一丝贡献的人怎么想?

要知道,房玄龄在改造旧世界的过程中立下如此大的功劳,封个中书令还有人说三道四,李靖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就能“看”个了不起的官?

看来,算“总账”的时候到了。

先算“旧账”——昔日的李靖诛萧铣、平岭南,灭辅公祏、安江淮,再算“新账”——前不久,可恶的颉利可汗趁着大唐内乱,竟勾结突利可汗大举南侵,占泾阳、吞渭水,差点兵临长安城,而灵州道行军总管李靖千里奔袭,奇迹般地抄了颉利后路,给敌人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最终逼迫突厥人坐到了谈判桌前。

“新账”“旧账”一起算,封李靖一个刑部尚书,其他人一定不会有意见!

军事账”算完了,再算“经济账”——李靖毕竟没有直接参加革命,没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其内心活动短期内也不好掌握,鉴于此,别人食邑一千多户,只能给李靖四百,不算富裕,但绝对饿不着。

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意见?没意见,就这么定了。李世民发现自己宣布完决定之后,没人言语。

老爷子李神通曾对同一个战壕内的房玄龄、杜如晦说风凉话,讽刺人家是刀笔之吏,但是对战壕外的李靖,却选择沉默;玄武门前后立下奇功的尉迟恭,开始疯狂地看不起人,但对于李靖的升职事件,也选择无语。

两大粗人没什么意见,其他“细人”更好说话。李世民心里一下有了底,他要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继续升李靖的官——公元627年,也就是贞观二年,李靖在仍兼职刑部尚书的情况下,升任中书令。

唐朝官场的三条大船中书、尚书、门下,李靖脚踏了两只——既是中书省的头把交椅,又是尚书省的分舵舵主。

不过中书令是彻彻底底的文职干部,让武学奇才李靖来担任,合适不合适?

当然合适。用宰相王珪的话讲,李靖才兼文武,是出将入相的人物。

李世民为什么一个劲儿地提拔李靖?

因为在李世民的心底,有一种痛,一种说不出的痛,一种突厥人给的痛。他之所以如此重用李靖,就是想将这种“痛”打包装箱之后,加倍回寄给突厥人。

公元629年,突厥发生内乱,冷眼旁观的李世民终于迎来了彻底翻盘的机会。他拜李靖为兵部尚书,兼代州道行军总管,准备对突厥进行最猛烈的痛击。

代州(今忻州市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踞恒山余脉,南跨五台山麓,是抗击突厥的最前线。李世民派李靖到代州,目的很明确:他想给李靖一个机会,一个彻底消灭突厥(这里指东突厥)的机会。这正是李靖所需要的,他要成为“战神”,就必须战胜貌似不可战胜的敌人。

李靖一到军事重镇马邑,立刻带领三千骁骑,奇袭恶阳岭,打了突利可汗一个措手不及。突利紧张之余又充满迷惑:“唐军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

充分了解突利的心智之后,李靖的心一下平静下来。他要将战争技术当做艺术玩,先不动刀枪,直接派间谍潜伏到突利大营,吃饭、请客、送礼一条龙,最终将包括康苏密在内的主力战将,成功策反。

随后,三千铁骑一起出动,趁热打铁。突利政权被蹂躏于无形,突利本人也被砸成铁饼,作为突厥双雄之一的突利,突然失利。

突利的失利,意味着突厥人失败了一半,另一半颉利大可汗也开始变得不再吉利,他早成了惊弓之鸟

李靖丝毫不给敌人喘息机会,立刻发动定襄战役。颉利仓皇逃跑,退保铁山,并派人火速赶往长安,想找李世民商量商量。

半截子入土的人,还有什么好商量的!李世民拜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命他偷偷找准机会,一劳永逸地歼灭颉利,同时命唐俭、安修仁出使突厥——只有表面文章做足了,底层的文章才好做。

唐俭、安修仁明修栈道,李靖、张公瑾暗度陈仓,颉利继续逃跑。

颉利的心理是不平衡的:明里放和平鸽,暗里撒战斗鹰,李世民做人真不地道!想当年李氏一家起兵太原,口口声声说要膝下称臣,还许诺将来中原面南背北时,对突厥国会有疯狂的物资回报。我方基于同盟理念以及因物资匮乏造成的渴望情绪,最终答应你们,不会背后捅你们刀子。可现在南部所有江山你们均收入囊中,大唐的皇帝也做了十年有余,传说中疯狂的物资回报呢?别说疯狂,就连平平常常的一粒米我都没见着!现在我们内乱,你们趁机隔三岔五过来找麻烦,你们难道忘了旧情谊了吗?一路向西,准备逃亡吐谷浑的颉利可汗,满肚子的委屈。

他哪里知道,李世民在这件事上,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你与我大唐结盟,无非是想要点东西,还提什么虚假同盟!先帝为了国家称臣于突厥,我恨不能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还谈什么狗屁情谊!

李世民生完突厥人的气后,开始生李靖的气。他生突厥人的气,是事出有因;他生李靖的气,属无中生有。

李世民用“暂动偏师”四字,表达了两层含义:杀猪不用宰牛刀,虽然皇帝没有御驾亲征,也照样能够灭突厥,这场剿灭东突厥的战争,也就是唐军在随机的时间内,随便玩的一个死亡游戏;李靖虽然无往不捷,但他领导的军队,属于偏师。

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危险信号,对于李靖来说。他万万没有想到,扫除东突厥凯旋,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怀疑的眼光与斥责的口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带着西施离开越国之前,给他的老友文种留下了一句话,可惜文种当时没读懂,或者是懂装不懂。

一千多年以后,御史大夫温彦博用另一种方式“提醒”李靖。李靖开始不懂,在李世民的不断提醒下,彻底懂了。

温彦博在皇帝面前谗言,李靖在平定突厥的过程中,军无纲纪,导致许多战利品,包括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几乎全部遗失。遗失到了哪里?据“可靠”消息,遗失到了数不清的普通士兵手中——原本应收归国有的东西,在某人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下,变成了一个个私藏品。

李世民耐着性子读完温彦博的小报告之后,勃然大怒:大唐自诞生之初,周边全是敌人,战火连天,烽火连绵,十几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导致国库亏空,国力消耗巨大,迫切需要补充。如今好不容易从突厥那里弄到点好东西,却被一帮贪婪之徒据为己有!李靖身为军队的高级军官,竟纵容下属违法乱纪,他这一来二去的,是想干什么?李世民在盛怒之余,准备下手。

大漠中摸爬滚打数月,好不容易将颉利可汗们赶成鸟兽散的李靖,做梦都没有想到,等待他的不是红地毯,而是批判,批判,再批判。

突如其来的恐惧才算真恐惧,不期而遇的鬼最能吓住人。(www.xing528.com)

年近六十的老人李靖,在没有丝毫铺垫的情况下,直接被温彦博带进了黑暗死胡同。李靖感觉无路可走,脚下发软,两腿哆嗦,对着李世民“顿首谢”。

点点头说声谢谢?李靖没那么洒脱。

惊吓过度的李靖,在李世民面前,在因卓越战功带来的优越感丧失殆尽的情况下,随时随地跪下磕头,无休止地检讨、自责。

李世民的气,似乎有消下去的迹象,他暗示李靖,错误尽管很大,也不是不可以原谅。李靖终于看到了生的希望。

突厥人是不是真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李靖是不是真的治军不严,导致国家可支配性收入断崖式降低?

漫天黄沙,大漠孤雁,颉利可汗连喝水都成问题,能有什么奇珍异宝?退一步说,他就算有,能多过南方的萧铣、辅公祏?当年攻克江陵城时,李靖坚决抵制因城内巨大财富带来的致命诱惑,严令三军决不准动城内的一砖一瓦,一切的一切,都要收归国有。现在到了北方突厥那里,就性情大变,放任手下任意掠夺?这不是李靖的做事风格。很显然,李靖是被诬陷的。

史书中针对这一事件,也有明确交代:“温彦博害其功,谮靖军无纲纪。”

谮,诬陷、中伤的意思,温彦博诬陷李靖,是出于“害其功”。

一个御史大夫,一个行军大总管,文武迥异,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职位,温彦博嫉妒谁不行,非要嫉妒李靖?

而且既然事后已经知道温彦博诬陷李靖,为什么不治温彦博的罪?按照大唐律法,诬陷朝廷命官,情节严重的,要被流放到外地服两年苦役。

实际情况是,温彦博非但没有被治罪,还被大大地封赏: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也就是“诬陷”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温彦博由御史大夫升任中书令,六年之后,又升任尚书右仆射。

事情再清楚不过,不是御史大夫“害其功”,而是皇帝“害其功”;不是温彦博嫉妒李靖,而是李世民担心李靖。

担心李靖什么?

那还用说。

既然你有可能功高盖主,我就先盖了你!李世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精明政治家的全部含义。

对于打压时机的选择,李世民信手拈来——在你最得意忘形、毫无心理防备的时候。

有功就赏,有过就罚,那是基本技术,不是高级技术,领导是门高级技术。

一种不是巧合的“巧合”是,当魏徵的仕途处于快速高升期时,温彦博也曾不失时机地在太宗面前告发,说魏徵“阿党亲戚”。尽管事后查明纯属子虚乌有,但魏徵无端挨了一闷棍之后,让他在人面前始终矮了半截。

温彦博是皇帝手中的一把肉锤子,谁冒得高、冒得快、冒得不着调,锤子就会下落,脓包就会突起。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大器晚成的李靖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面对李世民的严厉责备,李靖只能选择默默承受。

但李靖毕竟有大功于社稷,适当的敲打、警醒之后,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安抚。李世民平息了怒气,安慰李靖,当年隋朝猛将史万岁勇破突厥达头可汗,到头来却被杨素无端陷害,又被隋文帝莫名冤杀,历史教训惨痛,生命凋零无主,不过你放心,我一定会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赦公之罪,录公之勋”!

李世民的诺言很快实现: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从二品),并赐绢布千匹。

紧接着,李世民找李靖谈心,并面露自责,说前些日子有人诬陷李靖,他当时有点“那个”,现在已经彻底查清,对于他来说,也是很痛的领悟,让李靖千万别往心里去。

一根大棒,外加几根胡萝卜,老人李靖开始有点吃不消,渐渐学会适应。一切都结束了,李靖呆在京城,安心做起了小白兔

只要别乱动,一定会更好。很快,李靖又被赏赐绢布两千匹,并升为尚书右仆射,开始与房玄龄平起平坐。

不过,受惊吓过度的李靖来到宰相的位置以后,誓要将谦虚谨慎进行到底,每当与众宰相参政议政时,“恂恂然似不能言”。

一向能说会道的李靖,竟然“似不能言”!是语言神经中枢受到了些许损害?

不是语言神经中枢受到些许损害,而是整个脑袋受到了强烈“撞击”。

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敢乱说。

或者是,不敢多说。一句话说得不对,被皇帝叫过去当头棒喝一下,李靖适应不了这种节奏。正一天天老去的他,精神上、肉体上都已承受不起。

但身处复杂官场,再脆弱的心都要学会承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靖被从宰相的位置上请下来,担任畿内道大使。

畿内道大使貌似小众,其实很大众:到京城周边乡村走走,了解一下当地风俗,体察一下当地民情,与大众同乐。

这对“战神”李靖来说,有点过于放松。可是不这样,还能怎样?滋养李靖的土地是战场,现在战争远去,战场已成海市蜃楼,李靖只能凑合着活。

但李靖真真切切地适应不了眼前的生活,很快上书朝廷,说长年累月的军旅生涯,造成脚部损伤,不适合到处奔走,希望皇帝能够体恤,允许在家中安享天年。

李靖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言甚愚至”。

李世民立刻同意,并派中书侍郎岑文本到李靖家中慰问,表达了朝廷对李靖高风亮节、急流勇退精神的褒扬:古往今来,身处富贵,能够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的人少之又少,而无视自己的才疏学浅,一旦碰到更高位置,便会义无反顾地往上爬的则大有人在,而一些人身体明明有病,也赖在位置上不走。现在你主动提了出来,我一定要成全,你是好样的!

诏书暨下,加授李靖为特进(正二品,荣誉称号),原来的工资待遇,一切照旧,同时赐物千段,赐马两匹——倘若脚部疾病好点,可以乘车马到门下、中书两省走走看看。

难道李靖就这么交代了自己?

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突然介入,平平静静地老去,也许是李靖对人生的最好交代,但这个世界,平静是如此短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