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元),尉迟恭上表请辞,李世民同意,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希望他安心养老。这一年,尉迟恭五十八岁,还不算老。
一年以后,东部战事爆发。高句丽与百济不顾大唐王朝的强烈反对,直接出兵新罗。弱小的新罗派大使绕过强大的对手,一路哭喊着来到长安,痛诉高句丽与百济的强权政治和霸王行径,以及他们对大唐尊严的肆意践踏和无耻侵犯,说得李世民牙根发痒,手心发烫。
对于高句丽,李世民充满征服欲望。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胜,导致国内矛盾加剧,最终激起民变,隋朝政府瞬间土崩瓦解。反观高句丽,在强大隋朝的无情打压下竟笑到最后,自信心急剧膨胀,对天朝上国的敬畏心理降到历史极限。特别是渊盖苏文篡权专政之后,非但与新生的大唐王朝撕破脸皮,还直接出兵新罗,明目张胆入侵唐朝的传统盟友。
李世民早有收拾高句丽的打算,只不过缺少一个机会,现在新罗告急,依据盟友间的相关文件精神,出兵高句丽,已是势在必行。
李世民宣布完出兵决定之后,没几个人明确支持,也没几个人明确反对,大家一片沉默。
沉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对。李世民心里很不痛快。
让李世民更加没想到的是,曾经的战斗狂人尉迟敬德,在关乎国威与尊严的出兵问题上,竟然反对自己御驾亲征!
而且尉迟恭的观点很有指向性,他认为皇帝远征辽东,太子又要在定州(今河北保定)后勤,京都长安与陪都洛阳同时失去主宰,有点不合适。虽然有其他人镇守,但缺少主心骨,难免空虚,万一发生杨玄感那样的事情,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高句丽属于边陲小国,没必要御驾亲征,派一位良将过去,分分钟便能搞定。
尉迟恭说得相当有道理。经过数年的沉淀,他已经无欲无求,可他没有意识到,他说错了一句话——恐有玄感之变。
当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隋朝宰相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竟忽然反叛,带领军队猛攻洛阳,虽然最终被隋炀帝镇压,但这场关陇贵族之间的战争,却是隋朝走向灭亡的开始。此后的数年中,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另一关陇贵族李渊趁机起兵太原,占领关中,最终一统华夏,成功实现改朝换代。
现在太宗皇帝也要东征高句丽,情形与当年相似,作为一条貌似很有说服力的论据,杨玄感事件被尉迟恭再次提及。
李世民听完这句话,相当的不痛快:怎能拿隋炀帝跟我比?!怎能拿日薄西山的隋朝与如日中天的大唐相提并论?!我就不信,我与太子东征,会有人在背后捅刀子。让我派一员名将,我还能派谁?李靖年老体衰,侯君集又因反叛被杀,李勣是超级将才,但让他做总统领,协调多路兵马,并不是他的强项。另外,镇守京都长安的是房玄龄,既不是外人,又不是泛泛之辈,你担心什么?除非,你心里依旧看不起这些“刀笔吏”!如果真是这样,你也别再在京郊待着了,随我一起出征!省得再与房玄龄发生摩擦。
李世民强硬拒绝尉迟恭的提议之后,命他为左一马军总管,随军东征。
东征的结果,不能说惨败,只能说惨胜。在李世民看来,自己戎马生涯几十年,有些战斗可定性为失利,但所有战役一定要定性为胜利。
尉迟恭回来之后,重新归于沉寂。这一沉就是十六年。期间包括皇帝在内的众多熟悉的面孔均悄然逝去。
同李世民一样,尉迟恭的晚年生活充满迷信色彩,他吞食仙丹,以求长生不老。
他们孜孜以求的所谓仙丹,其实是云母矿石粉,含49%的二氧化硅,30%的三氧化二铝,高温、耐酸碱、耐腐蚀、附着力强,是一种优良的食品添加剂。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在第五十个年头上忽然驾崩,与他吞食仙丹有莫大关系;无法肯定的是,尉迟恭在第七十四个年头上安然离去,是否与吞食云母有关?不过,都已经过去了。公元658年12月26日,尉迟恭于家中安详去世。
有这样一个传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李世民彻夜难眠,偶尔睡着却又是噩梦连连,为此他身心疲惫。有人建议,让尉迟恭与秦琼全副武装起来,立于寝帐外,阻挡某些东西进来搅扰皇帝。
李世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行,最终效果甚佳,但恢复正常作息的太宗皇帝,总是内疚于因自己的原因导致两位战将的作息出现混乱,于是请来画师,按照两人的形象绘制成画像,张贴在寝帐两侧,结果效果一样!
从此,皇帝享受的这一特殊待遇被后世子孙们继承,尉迟恭与秦琼成了家喻户晓的门神。(www.xing528.com)
需要提醒某些生产厂家,尉迟恭手里的武器是槊,不是弯月刀,不是柳叶剑,更不是鞭或者锏。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有一位手拿武器的人在你身边,你竟然能安然入睡,这得需要多大的信任?
对于太宗皇帝来说,他是幸福的,因为在他去世后的第八个年头,尉迟恭去世并陪葬昭陵。
【大事记】
公元585年生于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
公元617年,投靠刘武周,担任偏将;
公元620年,归降大唐,并在数万敌军中勇救秦王;
公元621年,辅佐李世民破郑灭夏;
公元626年,参与玄武门兵变,诛杀李元吉;
公元629年,出任襄州都督;
公元632年,迁同州刺史;
公元637年,拜为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
公元643年,为开府仪同三司;
公元645年,随唐太宗出征高句丽;
公元658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八方说辞
尉迟敬德曾赤手夺去李元吉的长槊,又多次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后来拒绝李建成等人的贿赂拉拢,为的是报答当年李世民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忠心辅佐李世民。
(刘昫,生于887年,卒于946年,五代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旧唐书》作者)
尉迟敬德投靠以来,李世民对他倍加信任,诚心以待,二人意气相投,敬德感恩于自己遇到这样一个明主,频频立下大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