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朝功臣的磕磕碰碰:凌烟阁大人物的自我修养

唐朝功臣的磕磕碰碰:凌烟阁大人物的自我修养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吃人家的嘴短,一向能说会道的魏徵竟也有口吃的时候。君臣二人在磕碰中前行,在依靠中度日。他要和妻子长孙皇后商量一下,毕竟嫁女儿时,老妈最有发言权。皇后如此恩待臣子,世间少有,不过几年以后,魏徵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一种“不近人情”的方式,回报给了长孙皇后。

唐朝功臣的磕磕碰碰:凌烟阁大人物的自我修养

李世民表面平息,可心里的这股气,还是要找机会出一出。

魏徵曾做过道士,俗语称“牛鼻子老道”,可李世民偏偏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千百次地唤魏徵为羊鼻子,让魏徵出尽了“羊”相。

后来李世民得知魏徵喜欢吃醋芹,又故意弄了许多放在朝堂上,魏徵看到后,不由自主走过去,风卷残云一气儿吃光,李世民立刻揪住辫子不放:你这羊鼻子总倡导节俭,现在一次吃这么多,算不算是浪费?

吃人家的嘴短,一向能说会道的魏徵竟也有口吃的时候。

不过李世民倒也不是真生魏徵的气,他要真生气,魏徵哪儿还有说的机会?君臣二人在磕碰中前行,在依靠中度日。

魏徵不止倡导节俭,还倡导礼制,是典型的二重“倡”。如果说倡导节俭,李世民咽咽吐沫还能够忍受,但魏徵倡导的礼制,在李世民看来,是最受煎熬的。

都说闺女是贴心小棉袄,闺女出嫁,对于当爹的来说,就等于忍痛割爱。在长乐公主(长孙皇后所生)出嫁的时候,李世民很想在嫁妆的传统规格上提高档次。聪明的大臣们立刻联名上书,建议长乐公主的嫁妆规格,要在永嘉长公主(李渊的女儿,李世民的妹妹)的基础上翻一番

李世民点头同意,事情似乎已经确定。

魏徵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李世民,紧急叫停:当年汉明帝分封众儿子的时候,曾当着众人的面宣布,我的孩子怎能与先帝的孩子相提并论?他们分得的土地不能超过叔叔伯伯们的一半!永嘉长公主是先帝的女儿,您的妹妹,长乐公主的姑姑,既然多了一个“长”字,就应当受到后辈尊崇,因此长乐公主的嫁妆规格倍于永嘉公主的做法,不符合礼制。

李世民挑不出魏徵话语中的毛病,一转身去了内室。他要和妻子长孙皇后商量一下,毕竟嫁女儿时,老妈最有发言权。魏徵只是一个外人,外人的话他可以不听,但内人的话,一定要听。

长孙皇后深明大义,最终同意魏徵的意见,还将魏徵召进宫来,拜托他尽心辅佐皇帝,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尽管提。

临别时,长孙皇后赏赐给魏徵四百匹上等布料,外加一套住房。

皇后如此恩待臣子,世间少有,不过几年以后,魏徵却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一种“不近人情”的方式,回报给了长孙皇后。

公元636年7月28日,贤淑善良的长孙皇后去世,享年三十六岁。李世民一下子觉得,自己的身边变得空空荡荡。在炎热的夏季里,他的心却异常冰冷。

真性情的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痛哭流涕;退了朝回到家,又时常对着墙壁发呆。厚厚的墙壁,是满满的回忆。

长孙皇后十三岁来到他身边,三十六岁从他身边离去,相识、相亲、相爱,也就二十三年(巧合的是,贞观之治从626年到649年,也刚好二十三年)。二十三年对于李世民来说太过短暂,要说的话还没说完,要做的事还没做完,刹那间便已物是人非。

长孙皇后十三岁嫁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十三天册封她为皇后,似乎是他对该数字的有意安排;从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到649年李世民辞世,时间间隔也是十三——似乎是某种刻意安排。

知天命之前,尽当下人事。失去挚爱的李世民开始“公然践踏”礼制,他不顾魏徵等人的强烈反对,将长孙皇后的棺椁安放在昭陵元宫之后,便开始在元宫外的栈道上大修宅舍,还派遣宫人侍卫居住把守。李世民的这一做法,明显违背了“只有寝宫安养供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的礼制——在魏徵看来。

抗争仍在继续。

在“礼制”夹缝中抗争的李世民,开始失去“理智”:为缓解因揪心的思念带来的痛苦体验,李世民命人在皇宫中建起一座巨大的层观。在晚霞满天的傍晚,落日余晖中,他频频登上层观,远眺昭陵,有时候,还会强拉上一些大臣,与他一起观望感怀。

魏徵你看见了吗?在那边,是我的一生牵挂!

不愿敷衍的魏徵告诉眼前的痴情人,他什么也没看到。

怎么会没看到?远处明明就是昭陵!

昭陵?哦,我以为陛下看的是献陵(李渊陵寝)!高祖去世也没多久(死于公元635年),您不去思念亡父,只去思念亡妻,在您眼里,还有“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礼教吗?别忘了您是皇帝,倘若带了这个不好的头,下面岂不乱了套?

当年长孙皇后可是亲手赐给魏徵四百匹布和一套住房,他转眼无情,是不是已经忘记了?

他当然没忘。他要是忘了,也不会这么做。

在魏徵有理有据的坚持与“打压”下,李世民的精神开始恍惚,眼前开始模糊,他在热泪中挥了挥手:“你说的没错,拆了这层观吧!”

李世民真的要将亡妻遗忘?当然不会。在皇帝的位置上处处“受制于人”,等走下皇坛,躺进昭陵之后,他便可以与身边的人儿自由地飞了。

长孙皇后死了,但皇帝的生活,还得继续。

两年以后,李世民收起眼泪,准备对抗新一轮的“攻击”:礼部尚书王珪上奏,三品以上朝廷官员遇到亲王下车恭迎恭送的做法,明显违反法律,也与传统礼制不合,应立刻废除!

王珪的仕途轨迹与魏徵类似,也曾是隐太子李建成旧臣,也做了李世民的谏臣,也是位“六亲不认”的主。

李世民忍无可忍:魏徵已经够我受了,现在又跳出一个王珪,又要玩什么新花样?一个个自视身份地位尊贵无比,眼里竟然没有我的皇儿们!

皇帝三年前失去父亲,两年前失去妻子,现在又要夺了他孩儿们的特权,是不是有点过分?自己应不应该挑这个头儿?看到李世民悲愤不能自抑,王珪开始思索,并随时准备战术退却。

哪里有礼数,哪里就有魏徵。

魏徵见王珪不再言语,立刻出来扛大旗:自古以来,亲王的身份地位均列三公之下,因此作为天子列卿与八座之长的国家栋梁,见到亲王下车恭敬的做法,以前历朝历代都没有,属于不良习惯,应加以改正。从另一个角度讲,让级别较高的朝廷大员给级别较低的亲王们行礼作揖,恐怕亲王们也承受不起。

魏徵的言语激怒了李世民:太子必然出于皇子中,可天总有不测风云,万一太子稍有闪失,皇位继承人是不是应该在亲王们中挑选?而每一个亲王都有可能是皇储,你们怠慢现在的亲王,就是轻慢以后的皇帝!

魏徵最终亮出绝招:商朝的开国君主行事质朴,如果哥哥去世,弟弟可以替代为王(商汤的大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外丙去世后,由弟弟仲壬继位)。不过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自周朝以来,立必长,如果太子早殁,皇位继承权会自然过渡到太子的儿子手中,而不允许其他亲王来做。为什么会立下这一规矩?就是为了防备皇族争位,造成残酷的祸乱与杀戮。作为一国之君,也许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孩子们拿起屠刀,互相残杀!

李世民长叹一声,想起揪心往事。魏徵说得没错,悲剧只能演一次。(www.xing528.com)

魏徵说的话是难听,可他究竟为了什么?为名?还是图利?整天着急上火地与皇帝争吵,为了一点事和所有大臣红脸,他为的什么名?身为一国的宰相,家里一穷二白,皇后赐给的那套房子,也不知转手施舍给了谁,他图个什么利?

前后谏言二百余事,针针见血,句句坦诚,处处为国家着想,时时为社稷谋福,惹得个一无是处,两袖清风——要论人心,魏徵真不是坏人。李世民想通之后,望着魏徵,怎么看怎么顺眼。

贞观之前,若论功劳与苦劳,房玄龄毫无疑问排第一,但贞观之后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眼前的这位羊鼻子——李世民对着包括房玄龄在内的众多大臣们,定了魏徵的论。

定论出来了,盖棺就已在不远处。

不过在盖棺之前,魏徵还是抢着时间,连连上书李世民,陈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在众多的“书”中,有两道著名的“疏”,流传于世,流芳千年。

几年以后,魏徵已是病入膏肓。棺材也已经提前定制好,却没地方摆放——魏徵居住的房屋全是偏房,没有正房。

在追求寿终正寝的时代里,怎可能没有正房?李世民拉着魏徵的手哭完之后,立刻下令:将正准备修建宫殿的材料挪用一下,以最快的速度,为魏徵建造一座正寝,好让他能够安稳寿终!

时间挽救不了生命的时候,只能挽救名誉。皇帝一下令,工匠全开始拼命,五天时间,一座中规中矩的灵寝拔地而起。

李世民问魏徵还有什么遗言,魏徵引用了《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中的一句话:“嫠不恤纬,而忧宗州之亡。”(寡妇不担心织布用的纬纱少,只担心有朝一日会亡国。)

魏徵一生都在引经据典,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引用。

公元643年2月12日清晨,李世民一觉醒来,感觉神清气爽,因为他昨晚做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梦,梦到早已卧床不起的魏徵,忽然披衣下床,还能自己行走!

魏徵,真有你的!命和嘴一样硬,给我在家好好待着,别再来宫里烦我——我这就过去烦你。

李世民正要出门,忽然有人来报:魏徵已于昨夜去世。

什么?昨夜梦中不是能下床了吗?怎么就偷偷死了?我要亲自去一趟,万一他偷偷活过来呢?心存侥幸的李世民来到魏徵的家里,还是看到了不幸的画面。

十三年前杜如晦去世,李世民废朝三日。那时李世民正当壮年,三天以后,便可以化悲痛为力量。现在魏徵死了,李世民宣布,废朝五日,同时追封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前面说过,初唐谥号按照等级排名前十依次是: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

魏徵生前的官职不是最高,但死后的谥号排到了第一。

从魏徵流传于世、流芳千年的两道“疏”(《谏太宗十思疏》与《十渐不克终疏》)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从小失去爹娘的孩子,正在用一种忧郁的眼神和一种纯真的爱,涤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大事记】

生于公元580年,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公元619年,随李密归降唐朝,并成功招降徐世勣;

公元621年,成为太子李建成幕僚,官拜太子洗马;

公元622年,辅助李建成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公元626年,被李世民赦免,并任詹事主簿;

公元627年,升任尚书左丞;

公元629年,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

公元633年,代王珪任侍中;

公元642年,拜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

公元643年,因病去世,被追赠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八方说辞

魏徵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比较耿直,从不屈服于外界压力。

刘昫 (生于887年,卒于946年,五代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旧唐书》作者)

唐代李世民一定要先得到魏徵,刘备一定要先得到诸葛亮,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世上少有的能人。

赵顼(即宋神宗 ,北宋第六位皇帝,生于1048年,卒于1085年)

贞观中期敢于直接向唐太宗谏言的,首推魏徵。

赵翼(生于1727年,卒于1814年,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兼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