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一个男人死去,一个女人“复活”。
李世民死后的前几年里,长孙无忌主导着一切,他按照既定程序,将李治扶上了皇位,又依照先帝遗愿,立王氏做了皇后,随后大手一挥,将包括五品才人武媚在内的所有未曾生育的嫔妃们,一并赶到了感业寺。
感业寺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对于无欲无求的人来说。
显然,武媚不属于这样的人。
武媚的身体虽然出了家,心却留在了李治那里。她已经用一根红线,紧紧牵住了皇帝的心。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媚的这首《如意娘》,估计李治没少看。他每看一次,估计会哭一次。
相思比梦长,公元651年,也就是李世民死去两年之后,李治便顺应皇后的激烈主张,将已有身孕的武媚接进内宫。
王皇后为什么要激烈主张?难道她傻了?难道她不知道,引狼入室是要付出代价的?
她当然知道,可现在的萧淑妃也是一只狼。因自己未曾生育的缘故,皇帝喜欢已有子嗣的萧淑妃,明显比喜欢她多一点。王皇后的心,已经被萧淑妃咬得伤痕累累。
把皇帝最喜欢的武媚招引过来,就是先让武媚帮自己咬死萧淑妃,然后再用身后的两座靠山,对武媚进行彻底压制,让她永世不得翻身——王皇后想凭借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顾命大臣山,和以庶长子李忠为首的未来太子山,对有可能产生威胁的武媚进行无情打压。从这一点看,王皇后其实一点也不傻。
正常情况下,她身后的两座山应该会屹立不倒。可不幸的是,她所遇到的,是不正常的情况。
虽然李治答应王皇后,将出身低微的刘氏生的儿子李忠立为太子,但那又怎样?对于李治来说,大伯父李建成做过太子,大哥李承乾也做过太子,可他们最终的结局是:一个被杀,一个被贬。
太子不是一个铁饭碗。
而且李治很清楚,自己与亲密爱人武昭仪(武媚入宫以后,由五品才人升为二品昭仪)生的儿子李弘正渐渐长大,如果李忠总是端着太子饭碗不放,爱人会不高兴的。
于是几年以后,太子李忠被废。
随着李治与武昭仪的爱情渐浓,以及武昭仪对皇宫环境的逐渐适应,“废王立武”运动终于提上日程。
公元654年,李治专门去长孙无忌家里做客,并当着舅舅的面,升了三个表兄弟的官,然后又让画师为长孙无忌画像并题字留念——这可以理解为贿赂。
公元655年,李治偷偷问长孙无忌,能否废了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皇后?
长孙无忌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他想过愤怒,想过沉默,也想过屈服,不过他最终选择温柔对抗:改立皇后是大事,我一个人说了不算,当年先帝将皇上也托孤给了褚遂良,可以先问下他的意见。
李治对于舅舅的委婉回绝,仍是不死心。他还要最后一搏。几天以后,“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被太监们偷偷送进了国舅府。长孙无忌一看,好东西,全收!至于那件事,还需从长计议!
又过了几天,一个老太太偷偷溜入国舅府,在长孙无忌面前反复“祈请”,希望他能顺水推舟,同意闺女做皇后。长孙无忌听得有些不耐烦,直接以非“五姓七望”(几个名门望族)反诘。
紧接着,作为武昭仪坚定盟友的许敬宗,也去了趟长孙相府。他本想忽悠两句,但还没开口便被长孙无忌骂了个狗血喷头。头昏脑涨的许敬宗走出相府,差点忘了回家的路。
许敬宗该不该骂?若不是许敬宗、刘义符之流站在托孤阵营(由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等托孤老臣组成)的对面,为武昭仪呐喊助威,昭仪能那么快成为则天?王皇后、萧淑妃能那么快被人砍去手脚,泡到酒缸中当菜腌?
不过几位托孤重臣也不是铁板一块,当李治将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叫过来商量能否立武昭仪为皇后时,李勣请了病假,于志宁全程不吱声,褚遂良反对声音很高,但也因此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来李治专门派人过去问询李勣的意见时,“聪明”的李勣来了一句:这都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
李治心里一下有了底。
李勣也正因为这句话,保住了自己的项上人头,却将长孙无忌推到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www.xing528.com)
长孙无忌痛骂许敬宗,为公也为私。
阻止“废王立武”,是为公。
为私,则是因为几十年前的一件往事: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举国哀痛,可许敬宗竟不顾当时凄然气氛,看到相貌丑陋的率更令欧阳询穿上丧服之后的滑稽模样,开始疯狂大笑!
笑什么笑!死的不是你妹妹!
后来,许敬宗竟然将唐太宗赠送给长孙无忌的《威凤赋》,硬说成是赠送给尉迟敬德的!不过长孙无忌这次想骂也骂不上了,因为许敬宗偷偷联合刘义符、袁公瑜诬陷长孙无忌谋反,在黔州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硬逼着长孙无忌上了吊。
长孙无忌自始至终认为,正常情况下,自己不会死,就像王皇后曾经认为的那样。
他们都高估了自己,都把对手当成了无能的人。
一向聪明鉴悟、善避嫌疑的长孙无忌,却在晚年偏离了祖宗们小心翼翼的为官之道,一味执著地、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先帝的托孤重任,一路硬拼,从一个团队拼成一个人,从一个人拼成一具尸体。
长孙无忌在清楚自己下场的情况下,由皇权的维护者,变成了皇权的挑战者。可惜的是,他是一位没有联盟的挑战者,因为昔日的挑战者联盟早已烟消云散。
他为何如此“执迷不悟”?
只能去问李世民。
【大事记】
公元594年生于洛阳;
公元617年,参与李渊太原起兵,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公元626年,参与谋划玄武门兵变;
公元626年~公元649年,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
公元643年,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的主要策划者;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与褚遂良受命辅政;
公元655年,与褚遂良一起反对立武昭仪为皇后,以失败告终;
公元659年,遭到许敬宗等人诬告,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最终被迫自缢而死。
八方说辞
长孙无忌(对吴王李恪等)展开杀戮,当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公报私仇,而是为了稳固李治的皇位而采取的行动。不过单纯为了高宗李治却不体恤其他李氏宗亲,则属于他的私心,这是他的罪过。
王夫之(生于1619年,卒于1692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当时的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长孙无忌后来被流放并死于黔南,天下人都觉得他很冤枉,但也有人怀疑这正是他诬杀吴王李恪的报应。
张唐英[生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7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宋史》作者]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一心一意为国家奉献,把江山社稷的安危当做自己的责任,因此永徽时期的政治有贞观之治的遗风。
宋祁(生于998年,卒于1061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词人,曾与欧阳修等人合著《新唐书》)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不能在武则天刚进宫时及时向高宗李治进谏,加以阻拦,而只是想在李治废除王皇后时加以劝阻,本来已经很愚昧了,后来想后悔,还来得及吗?
蔡东藩(生于1877年,卒于1945年,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陆续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11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