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乡里流传有“先来张后来郑”的说法,而另有一个传说,则认为在凤岗郑氏先民定居凤岗山西麓之前,已有多个姓氏的先民聚居于外垅。“先来张后来郑”说法的唯一实证来自东墩张公墓,而“外垅多姓先民聚居”说法的唯一实证是20世纪50年代初外垅地段尚有多处异姓墓葬。
先说东墩张公墓,此墓因墓主人是汕头东墩村人而得名。东墩张公墓位于凤岗大山东南角山腰的“凤尾地”(俗称“鸡向地”),坐西北向东南,面向濠江内海湾,墓前下方原有嶙峋群石,形如莲瓣,左见龟山,右望蛇坝,这是一处脚踏龟蛇、依山带水的风水宝地。
相传,明初有一姓张的东墩先民常在濠江一带捕鱼(抠罾)为生,在一次捕鱼的时候突遇暴风雨,死于凤岗山沿海,尸体被群蚁搬运到凤岗山“凤尾地”,被风沙掩埋天葬于此。
龟蛇拱守 郑耿生/摄
另有一个版本的传说,赋予了“凤尾地”更加传奇的色彩。话说一天,有一外地富绅带风水先生到凤岗山堪舆选择墓地,风水先生见“凤尾地”格局奇佳,建议事主择此处为墓地,但该处已搭建有草寮,这让富绅为取得此地而发愁。风水先生便献计:“可放一瓮金银在草寮内,寮主回来后见有此瓮金银,必贪图财物而离开另图发展,此寮可得。”富绅便依计行事。几天后,这位富绅和风水先生再次造访草寮,见草寮主人在内便问:“老兄可是这里主人?”东墩张公墓主人回答:“前几天,寮内不明不白有了一瓮金银,这几天寝食难安,在此等候失主来取。”风水先生细声道与富绅:“此人有德行,见利而不忘义,还是认回金银,此地主人难易,我等另图他地吧。”富绅认为有道理,便认取金银回去。后来,草寮主人天葬于此,成为这块地的“主人”,便有了东墩张公墓。
东墩张公墓主人失踪后,其亲人四处寻觅不得其踪,后来听说有捕鱼人天葬于凤岗山便得以确认,并为该冢培土筑墓供族人祭拜。相传,东墩张氏族人自从认祭该墓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风水先生说是得益于此墓的风水灵气。几百年来,每逢农历四月,东墩张氏后裔都会陆续到凤岗祭祖扫墓,该习俗延续不断。东墩张氏与鸥汀张氏族人同宗同源,故鸥汀张氏族人也认祭东墩张公墓。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至今流传在东墩、鸥汀的张氏族人中。(www.xing528.com)
据凤岗村老人记忆,民国后期东墩张公墓石碑保存完好,记有“明祖墓”碑文,墓地建筑也很气派,墓埕左右立有3副石制旗杆夹。在平坟运动至“破四旧”期间,该墓碑遭破坏,旗杆夹石座也丢失,墓碑只留下半部分的棱形残碑,留存碑文:□□□□士张公、□□□□氏墓。2008年,张氏族人主持重修该墓,新立墓碑记为:“三世祖墓,考东海学士张公,妣南涧孺人辛氏,二〇〇八年,葭月重修。”东墩张公墓残碑图像载入《汕头东墩张氏怀远堂族谱》(2007年12月编)的“现存祖墓”篇中,并注该墓主人为“明三世学士仁斋张公”,但在该族谱的世系表和“东墩张氏宗祠先祖晋主入祠神主位”中均没有记载“张仁斋”及其相关信息,2008年重修墓碑又记为“张东海”。
以乡里的东墩张公墓为据,流传的“先来张后来郑”说,笔者认为存疑,理由有三:
其一,据凤岗村老人记忆,20世纪50年代初东墩张公墓石碑保存完好,墓碑记有“明祖墓”碑文,另《汕头东墩张氏怀远堂族谱》注该墓主人为“明三世学士仁斋张公”[1],由此可见,“东墩张公墓”属明代古墓,而元中后期郑氏先民已到凤岗定居,则郑氏先民早于东墩张公墓主来到凤岗。
其二,据汕头东墩村张氏族史记载,元末(约1329)其祖张漳源公举家携四子从漳州西林石狮南迁汕头鸥汀,成为鸥汀、东墩张氏一世祖,“张仁斋”记列东墩张氏三世祖。而凤岗郑氏先民大概在元延祐年间(约1319)已卜居凤岗,由此可见,凤岗郑氏先民定居凤岗的时间早于东墩张氏从漳州到鸥汀、东墩的定居时间。
其三,从《元一统志》有关“鸡冈栅”的记载,以及世代口传可知,在郑氏先民未到凤岗之前,凤岗古村域已有其他姓氏先民在此从事盐业生产,但是否定居无从考证。退而言之,因张氏先民没有定居凤岗且开基繁衍,为此不能与凤岗郑氏并论。
综上所述,以东墩张公墓为据证实凤岗“先来张后来郑”的说法不成立,而历史是否存在某一支张姓先人定居过凤岗,至今没有史料可考。因此,凤岗“先来张后来郑”的说法存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