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每逢乡里节庆或乡绅家庭办喜事,便会请潮剧戏班到村中做戏,潮剧成为当时村民最为时尚的文娱活动。民国末期,郑镇坤主理汕头大同游艺场,并参股汕头多家文艺团体,如大观园戏院和老源正、三正顺香戏班等,郑镇坤更是时常邀请潮剧戏班到乡里演出,渐渐地,乡里喜欢潮剧的人越来越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郑镇坤所参股的戏班解散,部分潮剧道具、服装、乐器被喜欢潮剧的乡人业余把玩,学唱潮剧逐渐成风。
《汕头指南》(1947年版)中的大同游艺场广告页
20世纪50年代初,在乡人潮剧票友郑松琴、郑伯藩、郑仲正等的倡导下,凤岗潮剧戏组初成雏形。由于当时农村文娱生活贫乏,潮剧戏组的组建使村民尤其是青年人无比兴奋,许多青年男女纷纷参与到潮剧艺术的台前幕后。每夜演职人员都会聚集到祠堂(一般是在怀德堂)排演,一时间,戏组成为村民娱乐的重要阵地。为改善剧组的演出条件,不少票友自发出资购置服装、道具、设备,不断完善剧组硬件设施。为提升剧组的表演水平,剧组文化人一方面聘请外地导演前来教戏,另一方面借鉴学习其他优秀剧目,不断创作和改编剧本,研究和改善表演技艺,剧组整体表演水平迅速提高。而后凤岗潮剧团正式成立,高峰期的成员达到六七十人。
据传,有一次郑仲正、郑伯藩等剧团文化人看了两次汕头某潮剧团表演的《太子辟皇陵》后,便默记剧中人物、台词、曲乐、道具、舞美,很快整理出《太子辟皇陵》剧本,且组织排练。不久凤岗潮剧团便推出《太子辟皇陵》,引起业界关注,凤岗潮剧团主创人员的文化功底和创作精神受到一致赞扬。(www.xing528.com)
凤岗潮剧团排演的《黄飞虎反朝歌》《齐王求将》《太子辟皇陵》《双太子》《智取威虎山》《刘璋下山》等剧目,以及自编自排一些时代题材的宣传剧,多次到其他乡村交流演出,也曾代表达濠公社到郊区汇演。郑伯藩在闲暇之余还常到达濠、马滘等地讲古,增进与外地的文化交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大队曾在怀德堂前(大致于现凤岗市场大门位置)建设戏台,后因火灾戏棚被毁,仅留基座,而后一直没有修建。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周边乡村潮剧团陆续解散,唯独凤岗潮剧团一直在维持,期间,经常代表达濠镇承担对外演出的任务。约1984年,凤岗潮剧团才正式解散。
存在约30年的凤岗潮剧团,聚集和培养了一批编剧写作、乐器演奏、戏曲表演人才。潮剧团的发展,对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敦睦乡谊起到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