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凤岗村:成为濠江两岸经济活力之一的商海征战

凤岗村:成为濠江两岸经济活力之一的商海征战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凤岗成为当时濠江两岸最具经济活力的村落之一。这些海运船的船东被称为“出海”,船长被称为“大”。当时,乡里最具代表性的商船队伍有“十八股东船”,由18个股东组成而得名。民国中后期,郑际嘉、郑镇坤等商业家族,为拓展海运业,包租汕头埠德记前个别码头,武装海运船只,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势的海运队伍。郑际嘉、郑镇坤旗下的码头和海运船只均标插上其本家旗号,商船可顺畅往返汕头至穗、港、澳等地。

凤岗村:成为濠江两岸经济活力之一的商海征战

清咸丰十年(1860)汕头开埠,而后潮汕地区的海运和贸易日益活跃。清末至民国时期,汕头埠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进出口海运吞吐量曾居全国第三位,对南洋的进出口贸易额曾居全国第一位。当时恩格斯曾说过,汕头埠是“远东唯一具有一点商业意义的港口”。

在这个大环境下,凤岗先民没有满足原有的生产状态,而是积极参与到汕头商埠经济发展浪潮当中,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凤岗成为当时濠江两岸最具经济活力的村落之一。

相传,早在明末清初,凤岗先民凭借素有“千金港”之称的濠江水路的便利,以及村内港道通达的优势,发挥渔民驾船航海经验之长,置“红头船”从事海运业。随着汕头开埠,清中末,凤岗先民的海运物流业进入一个大发展时代。清末至民国初期,乡里开辟多支以往返汕头与港、澳、穗等地为主的航线,且组建了较具活力的海运船队。这些海运船的船东被称为“出海”,船长被称为“大”。当时乡里有大部分青壮年参与海运行业,没有外出航海时就在乡里农耕、捕鱼、晒盐,海运成为当时乡里的支柱产业。为聚集人力和财力资源,这些海运船往往由多位村民合股组成,有出钱的也有出劳力的,各占股份,一艘海运船便成为一个利益运营集体,同舟共济,共谋发展。

当时,乡里最具代表性的商船队伍有“十八股东船”,由18个股东组成而得名。这些海运船主要是受雇于汕头埠商贸公司,专门运载潮汕一带的农副产业、水产品以及木材等货物至中国港、澳、穗和东南亚等地,再从这些地方运载洋货到汕头埠。其中大部分村民参与汕头埠海运相关联的行业,如农渔产品收购、渡船驳运、码头搬运等;部分有商业头脑的凤岗先民,为雇主经办商品购销业务(称俗“买办”),逐渐参与汕头埠的商贸业。

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凤岗先民在这个充满着利益驱动且有生命危险的海运行业中,扩大了视野,接触了先进文化,为民国时期凤岗经济的辉煌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凤岗人这种敢于冒险、知难而进、刻苦拼搏的精神也博得“凤岗铁拍胆”的美誉!

海运业和商贸业在凤岗的兴起,让参与这些行业的乡人迅速积累了财富,同时带动当地的各行业快速发展。随着这种形势的发展,一些有商业眼光的乡人利用本村的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农业种植、食盐晒制,并将这些食盐、水产品和农产品直接销售到潮汕各地和港、澳、穗等地,凤岗的薄壳、蚝、蚌、淡水鱼、食盐成为当时的畅销产品。以郑邦梧、郑际华、郑际嘉、郑镇坤等为代表的商业家族,巩固发展了民国时期凤岗的农、渔、盐生产,以及仓储、海运、销售、贸易产业链条。上述富绅的大部分货物通过凤岗内海湾的几处码头进行装卸和中转运输,来自梅州、揭阳丰顺等地的杉排和竹排沿榕江韩江漂流而下,经汕头港进入濠江,在凤岗内海湾集结装载上船,对外运输;来自港、澳、穗等地装载着洋货的船舶经常停靠在凤岗及濠江两岸各处码头,驳卸到凤岗仓储,然后分批运载入汕头埠和潮阳县城等地。

到民国中后期,以郑际嘉、郑镇坤先生为代表的商业家族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迅速扩张经营领域,在汕头埠等地投资银庄、海运、娱乐、纺织原料、化妆品、百货、进出口贸易、人力车运营等行业,并成为这些领域的佼佼者。其中郑际嘉开办的长发银庄、郑镇坤开办的太成银庄(带有异地汇兑业务),成为当时汕头埠30多家上规模银庄的其中两家。据传,这两家银庄还曾发行过镭票。郑镇坤作为大股东并主理的大同游戏场是当时汕头埠设施最为齐全、节目最为丰富(有潮剧电影话剧、烟火等)的娱乐场所;郑际嘉开办,由其弟郑际谦主理的源兴号苧麻行,也是当时汕头埠的行业龙头商号。期间,凤岗村不少富绅在达濠埠和汕头埠购置大量物业,开设商铺,成为达濠埠和汕头埠较具影响力的商队之一。

当时,凤岗村大部分劳动力服务于上述商业家族的产业,除了从事码头驳运装卸、养殖种植等行业外,还有修船、修轮机、修枪机等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部分村民还常往返于穗、港、澳和汕头之间,有的常驻汕头埠,还有不少村民被派往香港、广州、兴宁、韶关等地主办业务。为培养后备人才,郑际嘉还曾选派一批适龄青年到外地和其他商号锻炼学习。民国时期的凤岗,在经济活动中锻炼出一大批专业人才,同时也给村民集体致富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期间,濠江两岸不少青壮年也慕名投靠到郑际嘉、郑镇坤旗下以谋生计。

民国中后期,郑际嘉、郑镇坤等商业家族,为拓展海运业,包租汕头埠德记前个别码头(西堤地段),武装海运船只,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势的海运队伍。据传,郑际嘉曾通过潮阳宗亲,买通汕头至香港沿途海盗,打通海运通道。郑际嘉、郑镇坤旗下的码头和海运船只均标插上其本家旗号,商船可顺畅往返汕头至穗、港、澳等地。当时为方便工作,在汕头埠工作的大部分凤岗人聚居在汕头埠德记前地段,成为当时汕头埠较具影响力的社会势力。

近代凤岗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不单涌现出一批商界翘楚,还有政界精英郑熙仁(曾在潮阳县警署供职)、郑际渠(人称“庆老爷”,曾任汕头市侦缉队队长,后在汕头市检察机关供职)等,以及行业精英郑友智(汕头埠水运领军人物)、郑良赐和郑际廷父子(专修轮机、机枪、钟表)、郑遂良(专修机枪),还有以侠义著称于汕头埠的郑元道(人称“烟筒老叔”,汕头埠码头工人领军人物),等等。(www.xing528.com)

近代凤岗的经济崛起,给凤岗的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凤岗先民那份坦诚交友、诚信经营、敢于拼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以及善于利用本地资源,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给凤岗后人留下极具积极意义的精神财富。

【注释】

[1]李彧主编:《汕头市达濠区地名志》,汕头市达濠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版,第46页。

[2]《汕头市志》,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704页。

[3]潮阳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潮阳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23页。

[4](明)林大春纂:《潮阳县志》,卷十五,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版,第6页。

[5](明)郭春震主编:《潮州府志》,卷九,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6]《汕头市志》,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698页。

[7]广东省汕头盐务局编:《汕头市盐业志》,广东省汕头盐务局1988年版,第18、23、68页。

[8]扣:一种捕鱼方式。具体做法是:用一只母船与若干只艚成扇形一字排开,母船上点灯,其余艚的水手一起敲船板,将鱼赶入母船鱼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