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形特征和沉积环境,在前人第四系地质地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研究区的地形地貌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形成最新的地貌分区成果(1∶5万精度)。研究认为区内地貌根据成因可分为堆积侵蚀类型(Ⅰ)、堆积类型(Ⅱ)、风积类型(Ⅲ)、侵蚀构造类型(Ⅳ),研究区地貌分区如表3-2和图3-3所示。
3.3.2.1 堆积侵蚀类型(Ⅰ)
堆积侵蚀类型地貌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图3-3),海拔1130~1876 m。该地貌单元主要受洪水影响,在洪水冲刷的地段侵蚀,形成沟谷等地貌,在洪水停滞的地段堆积,形成洪积扇等地貌。根据洪水作用的强度和地貌形态等可进一步分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Ⅰ1)和冲洪积平原(Ⅰ2)两个形态类型(表3-2)。
(1) 山前洪积倾斜平原(Ⅰ1)
山前洪积倾斜平原(Ⅰ1)位于研究区西部的贺兰山山区洪积扇群一带,地面高程1130~1876 m,由西向东倾斜,是洪水侵蚀堆积地区,洪积作用强烈。沿贺兰山东麓呈带状展布,东西宽1.7~10 km,面积约304 km2,洪积扇顶部地面坡度10°~30°。块石累累,植被稀疏;洪积扇中部带,地面坡度1.5°~10°,砂砾混杂,常夹有细粒物质透镜体;洪积扇前缘带,地面坡度小于1.5°,地势平坦。按组成的第四系沉积和微地貌形态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古洪积扇、老洪积扇、新洪积扇、洪积平原和近代洪积扇、沟谷六个亚型。
表3-2 研究区地貌分区表
①古洪积扇(Ⅰ1-1)
分布于研究区西部的甘沟沟口一带,海拔高程1380~1720 m,成条状分布,西高东低,高于周边洪积扇,地形坡度一般大于5°,局部可大于20°,与贺兰山基岩山区相连。由下更新统杂色砾岩、砂砾岩组成。
②老洪积扇(Ⅰ1-2)
分布于研究区西部的山前,主要在甘沟和榆树沟沟口一带,海拔高1380~1876 m,西高东低,高于周边的洪积扇,地形坡度一般大于5°,局部可大于20°。由中更新统灰黄、棕黄色碎石、块石组成。
③新洪积扇(Ⅰ1-3)
分布于研究区西部的山前,主要分布在甘沟和黄旗沟洪积扇一带,榆树沟和大窑沟一带也有零星分布。面积较为广,地形向东倾斜,海拔高程1200~1620 m,地形坡度一般小于5°。由上更新统灰黄、棕黄色碎石、块石组成。
④洪积平原(Ⅰ1-4)
在研究区西部一带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国道110线以西的广大洪积倾斜平原之上,是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的主要构成部分,地形向东倾斜,地势开阔,较为平缓,海拔高程1130~1370 m,坡度一般小于3°。由上更新统灰黄、棕黄色碎石、块石组成。
⑤现代洪积扇(Ⅰ1-5)
主要分布在黄旗沟、甘沟、山咀沟、榆树沟的沟口一带,地形呈扇形分布,地形较为平缓,坡度一般小于5°,为洪水和泥石流漫流影响区域。由全新统灰黄、棕黄色碎石、块石组成。
图3-3 研究区地貌分区图
⑥沟谷区(Ⅰ1-6)
在研究区西部的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上广泛分布,呈条带状,宽度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一般为V型沟,为洪水和泥石流通道。由全新统灰黄、棕黄色碎石、块石组成。
(2)冲洪积平原(Ⅰ2)
冲洪积平原(Ⅰ2)西邻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东部与冲积湖积平原二级阶地后缘相交,该平原呈南北向延伸,东西宽5~15 km,由洪积相物质与冲积相物质交错堆积而成,地面高程1110~1130 m。地势自西向东微微倾斜。地面坡度一般小于1°,地形平坦,土质肥沃,利于灌溉和垦殖,是主要的农业、林牧业发展基地,银川西夏区城区主要分布在该区。根据地貌形态和第四系沉积可进一步分为冲洪积平原(Ⅰ2-1)和扇前洪积洼地(Ⅰ2-2)两个亚型。
①冲洪积平原(Ⅰ2-1)
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一带,国道110线至新开渠的广大区域,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海拔高程1110~1130 m,地形坡度一般小于1°。其上堆积上更新统冲洪积含砾细砂层。是洪积与冲积的交汇过渡地带。
②扇前洪积洼地(Ⅰ2-2)(www.xing528.com)
主要分布在平吉堡至镇北堡一带的国道110线以东地区,另外在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的低洼地带也有零散分布。该区地势低平,海拔高程一般1110~1130 m,地形坡度一般小于1.5°。该区为甘沟、黄旗沟、榆树沟等沟谷洪水的滞洪区。
3.3.2.2 堆积类型(Ⅱ)
研究区内的堆积类型主要指水成堆积地貌,冲积与湖积地貌,主要包括冲积平原(Ⅱ1)和湖积平原(Ⅱ2)。冲积主要有黄河河流冲积形成的黄河河漫滩、黄河一级阶地和黄河二级阶地。湖积为低平碱滩地。
(1)冲积平原(Ⅱ1)
冲积平原(Ⅱ1)西与冲洪积平原相邻,向东延伸至黄河岸边,宽为10~30 km。海拔1089~1114 m。由古黄河多次摆动改道堆积而成。该平原因受银川断陷盆地周边断裂构造的控制,第四纪以来处于沉降状态,到全新世时,以下降为主同时伴有某种程度振荡式的抬升。因此,在近代冲积平原上,除沿河岸一带形成河漫滩地外,整个平原没受到强烈切割,地形低洼平坦,地面坡度小于0.5°,向东北微微倾斜,由西向东可划分为黄河冲积二级阶地(Ⅱ1-3)、黄河冲积一级阶地(Ⅱ1-2)及黄河漫滩(Ⅱ1-1)三个形态类型。
①黄河漫滩(Ⅱ1-1)
主要分布在黄河西岸一带和滨河大道以东地区,沿黄河呈条带状分布,宽度0.6~3.8 km,地势低平,其南北向坡降为0.18‰,东西向坡降为0.17‰~1‰,海拔1089~1108 m,湖泊湿地密布。为黄河洪水影响区,其上堆积全新统冲积粉细砂与黏性土层互层。
②黄河冲积一级阶地(Ⅱ1-2)
分布在黄河河漫滩以西,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东西宽度2~10 km,地形低平,海拔高程1106~1114 m,地形坡度小于0.5°,其西部一带湖泊湿地南北向相连分布,为汉延渠和惠农渠之间的渠间洼地湖。现为银川市的重要蔬菜产区,也是银川市湖泊湿地的重要分布区域。其上堆积全新统中段冲积粉细砂与黏性土层互层。
③黄河冲积二级阶地(Ⅱ1-3)
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的广大区域,也是研究区内面积最大的地貌单元,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海拔高程1110~1120 m,地形坡度小于0.5°。是银川市城区主要的分布地貌区,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区域。其上堆积全新统下段冲积粉细砂与黏性土层互层。该区由于人类强烈活动,地表地貌形态和地表土体以及地下水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湖积平原(Ⅱ2)
为低平碱滩地区,在黄河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上零散分布,地势低平,较周边的冲积平原为负地形。由以往湖泊湿地沉积演化形成,其上堆积湖沼淤泥质软土。该地貌类型与以往的灌溉渠系息息相关,大部分都是渠间洼地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灌溉大于排水而形成的湖泊湿地。
3.3.2.3 风积类型(Ⅲ)
风积类型(Ⅲ)主要为风积沙地,主要是堆积在研究区冲洪积平原上的沙地。是风积在冲积和洪积作用变弱的时候形成的,往往形成与冲洪积平原向黄河二级阶地过渡的前缘地带。这与这一带洪水影响变弱,但地势较高,冲积无法作用,风积成为主导作用,就形成了风积沙地。包括固定半固定沙丘(Ⅲ1)和流动沙丘(Ⅲ2)。
(1)固定半固定沙丘(Ⅲ1)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的平吉堡和南梁农场这两个区域,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地形较为平缓。其上堆积几米到十几米厚的风积细沙,其下为冲洪层。
(2)流动沙丘(Ⅲ2)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一带的广大区域,此外在贺兰五渠一带也有分布。流动沙丘区地形波状起伏,其上堆积几米到十几米厚的风积细沙,其下为冲洪层。
3.3.2.4 侵蚀构造类型(Ⅳ)
侵蚀构造地貌类型主要指研究区西侧的贺兰山中低山地区,紧邻研究区。该区为研究区的第四系地质地貌形成提供了形成动力和物源(包括水和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