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遵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知识掌握顺序,将各门课程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次序合理地排序,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课堂实验、校内实训、企业实训等。如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工厂供配电系统安装与维修。根据该要求,首先带领学生到几家生产规模不一样的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不同企业供配电的线路及设备,让学生总结各企业供配电网络的特点;然后回到学校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校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后,再到企业去参观,找出自己平时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最后带领他们到企业参加实践练习。此过程要有教师或师傅跟班指导,完成任务后由教师或师傅进行点评并记录成绩。为体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相结合、生产工作在教育计划的整体占有合理比例、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生产活动的特点,在课程标准制定时,应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以经验和策略的实践知识为主,以概念、原理性的知识为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侧重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二)编制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要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体现评价者的价值观念和主观愿望。工学结合课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在评价主体上不仅有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上不仅要落实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环节,还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形成一套规范的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反映企业的岗位需要,还要遵循学生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遵循学习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学生由学校初学者成长为企业专家都要经历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工作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建设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行家,既要有从教的资格,又要有职业经历,了解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而言,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学校的专业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需要说明的是,双师型教师不是讲师与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有机整合。双师型教师不但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实际操作能力,是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技能于一体的全方位人才。(www.xing528.com)
目前职业高校的教师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从过去学校—学校,现在已形成学校—企业—学校和企业—学校两种模式,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经过了工厂的专业实践锻炼后回到课堂的,还有一部分教师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这为我们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专业课教师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如专、兼职教师结合,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结合的方法等。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多种途径,效果较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从企业或社会上引进名师专家。职业高校可以从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由校外专家带动学校教师学习企业岗位技能,学校教师带动企业专家将岗位技能与相关理论系统化,在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的相互合作教学中,培养专业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专业教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才能上岗,其中专业基础课教师企业实践经历不少于半年,专业理论课教师企业实践经历不少于一年,在任专业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同时,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工种技术等级提出要求:初级职称教师必须取得该专业工种“中级工”等级,中级职称教师必须取得该专业工种“高级工”等级,高级职称教师必须取得该专业工种“技师”及以上等级,通过这种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三是参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及时跟踪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及产品,自己动手,及时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为实训设备,自行研制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实训设备。如根据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要求,制作CA6140车床、240摇臂钻床、X62W万能铣床、M7132平面磨床等系列机床训练与考核实训设备;按照液压与气动相关技术要求,制作液压气动实训室;按照电动机的检修工艺,制作电机拆装与维修实训室等,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既锻炼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又保证了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四)开发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教材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要有适合该模式的教材。目前,职业高校的教材大多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教材,教材虽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但针对性比较差,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差较大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设备及先进生产技术应用较多,对此部分知识的需求较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对基础知识,简单设备控制技术需求多,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较高。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要有此种教学模式的教材,从教学内容到教学顺序都要符合该模式的教学规律。故此要组织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课程教材的编写,并针对教材内容在使用过程中反复论证、改进,最终形成专业课本。
工学结合模式的教材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寻求学与用的最佳契合点,教材改革的目标是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开设工学结合的课程。在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材内容整合。教材的内容组织,要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可以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将同一项目或模块中用到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既要满足本项目教学的需要,还要考虑不同科目之间相同知识点的交叉,在教材内容组织上要注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先后顺序,即教学顺序的合理性。二是内容体系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自动化专业部分教材含有大量的理论公式推导,以及实践操作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对某些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保留必要的公式推导,删减部分理论公式推导和烦琐的数值计算,注重理论公式的工程实用性;同时增加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块。三是注重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如今社会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电气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要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