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型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使命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专业,其应用覆盖面广,技术层次跨度大,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其核心是系统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化专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控制系统的知识与初步设计能力,以及能够参与从事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分析与设计,系统集成应用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传统的自动化专业主要是将系统论和控制论应用于工业机器系统,所关注的是局部的机器自动控制与操作执行。人工智能是一门基于人类智能机理,创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增强人类智力的科学技术。因此,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都要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人才培养要实现从学科专业内封闭式转向以地方产业外在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多学科交叉融合。
(二)创新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自动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基本条件是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宽广通识,培养德智体的协调发展;培养方式是衡量是否具有扎实的控制工程理论和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创新型拥有高技术人才的国家必然要求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目前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高层次工程人才成为现在社会的高度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
(1)人才培养模式修订概述
围绕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关于国际通行惯例和相关教育部门明确规定要求开设的课程内容,对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做了如下修改:强调了要注重课程质量,整合课程内容,对课程效率进行提升;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相应减少低学分实用性较低课程的开设门数;突出少而精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增大选修课程比例;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通行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和结合;对毕业生能力以及培养目标进行明确测试要求,用专业关键课程;对课程与毕业能力要求的关系矩阵图进行明确规划,让每一门课程具有自己明确的服务使命,使每一项知识能够责任到课堂。
(2)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设计原则:大学的前两年为学生打好基础,后两年对学生分流进行培养,以改进学生的知识面结构。并坚持以下原则:(www.xing528.com)
第一,坚持学生主体原则。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成为这个课最重要的主体。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清晰、更明确。让学生对一些系统的原理和构成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确保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给每个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准确把握,教学服务于实践的特征侧重展示,积极精读多练,探索讲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第二,专业性原则。在开展教学中,应与其他基础的专业知识互作对比,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用性。对此,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活动时,需要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降低学生学习相应知识的难度。
第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自动化实践教学的比例,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设计、企业认知的比重进行分门别类;积极建立以各种比赛为基础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高;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培养过程,赋予专业知识结构新模式。
3.创新型人才培养内容改革
学科专业只有适合市场需求才具有持续生命力,自动化专业在加强本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的同时,需加大与行业对接,优化课程设置,将传统自动化理论与新型技术有机融合,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教学内容要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尤其是当地省市新经济、新产业发展态势,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精密装备产业、绿色能源汽车制造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同时在自动化专业课堂教学中引入行业需求有助于学生掌握最新行业需求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为毕业生将来更好地适应行业以及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建立创新型培养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科学方法的最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自动化技术人员的重要流程,有效地对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进行开发和建设,可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的生产环境的实训和创新模拟平台;依托传统合作企业,对内部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挖掘,可建立创新自动化综合实践模拟基地,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双赢的合作模式。
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动化专业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机会与困难并存,这要求高等院校开展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方向,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使学生就业时能够为国家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