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根据地征粮工作的重要性及影响

根据地征粮工作的重要性及影响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农业大国,从中共建党伊始,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就纳入了中共革命的视野。而对农民和农村影响最大的,就是粮食问题,因此征粮始终是中共革命的重要内容。征收公粮遂逐渐成为每年边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例行工作,由此拉开了根据地征粮工作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征粮对于革命抗战阶段的中共,既是保障部队供给的必需,也是组织革命的一项动员任务。

根据地征粮工作的重要性及影响

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农业大国,从中共建党伊始,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就纳入了中共革命的视野。而对农民和农村影响最大的,就是粮食问题,因此征粮始终是中共革命的重要内容。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就提出“废除汀漕等重税,规定全国城市及乡村土地税则”“废除厘金及一切额外税收,规定累进所得税”的政治主张。然而囿于国共内战的特殊形势,截至抗战爆发前中共始终未能付诸实施。抗战爆发后,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战备资源,重要性更加凸显。为此,中共一方面提出废除苛捐杂税,另一方面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口号,积极动员民众出粮、参军,支援抗日战争。征收公粮遂逐渐成为每年边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例行工作,由此拉开了根据地征粮工作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征粮对于革命抗战阶段的中共,既是保障部队供给的必需,也是组织革命的一项动员任务。在征粮宣传中,中共特别注意将保家卫国与缴纳公粮相结合,唤醒农民的民主主义情绪,激发爱国热忱,力图使征粮变成一场农民自觉参与的群众运动。1937年8月1日,陕甘宁边区党委在《关于征收救国公粮的决定》中指出,公粮征收不仅事关边区的经济补给,还是一次广泛的政治动员,是“为了自救和救边区、救中国的最好办法”,要求“全体党员,全体人民一致动员起来,为完成救国公粮而努力”。为激发民众缴纳公粮的积极性,中共指出“党政军以及一切群众团体,应利用各种方法。如宣传队、各村农(民)会议、晚会等等。向广大人民群众解释这次救国公粮是为了打日本救自己的重要事件”,“应由党员做榜样,鼓励民众缴公粮。应以多缴一升救国公粮,就是在前线上多杀一个敌人,来鼓励群众,使一般民众认识多缴公粮即是多助国家、多杀敌人的光荣事情”。

为了尽可能动员农民缴粮,中共一面着眼于宣传,一面也运用行政力量予以推动。在发出征粮命令后,各级政府通常召开政府委员会、干部扩大会议来动员党政军民以及县、乡参议会,布置征粮工作,实行“粮多者多出,粮少者少出”。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就在这一原则基础上颁布《救国公粮条例》,正式实行征粮累进制,意即按各阶层居民占有土地多少和收入多少,分为若干等级,定出不同税率的粮食征收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对土地少、收入少的农民,税率从低,个别土地很少的贫苦农民甚至可以免征,而对土地多、收入多的地主,税率则明显提高。事实上随着边区政府征粮的有序推进,1937—1938年的征粮工作效果显著,不仅按时完成定额,还超额完成,1937年超出原计划的43%,1938年余出部分更高达59.6%。

从以上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根据地征粮较为顺利。而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边区人口不太多,特别是军队与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较少,因此税率较低,农民负担也较轻。如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农民的粮食负担分别为13859石、15927石、52250石、90000石,负担比例分别是0.79%、0.78%、3.63%和6.29%。加之中共的统战宣传和民生改善极大调动了农民的政治情绪,许多人都加入了农会,认为“公家是扶他往上爬的”“一辈子忘不了农会”,因此征粮易于完成。二是根据地财政此时也不太困难,粮食及依靠其产生的农业税在当时政府财政中的比重不高,中央拨款和外来援助占当时边区财政的重要部分。有资料显示,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中有50%—86%来自国民政府拨款和国内外人士捐款,因此边区从外界得到很大的物资援助,故而总体上边区财政较为平稳。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历年公粮占粮食产量百分比统计表(www.xing528.com)

晋绥边区抗战时期历年征收公粮及公粮占农民收入百分比统计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边区征粮的过程中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中共一方面注意在征粮中实行轻徭薄赋的累进税制度,尽量减轻农村低收入人群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沿用苏区革命思维,加大对地主、富农的征收力度,指出“地主加倍、佃农减半”,欢迎超额缴纳,地主、富农是此时中共征粮的重点。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就按照阶级分野,实行阶级区别的税费政策。毛泽东曾极明白地讲“苏维埃的财政政策,建筑于阶级的革命的原则之上”,“苏维埃把主要财政负担放在剥削者身上”。对于向地主和富农征收捐款,中共认为“我们必须予以最严厉的打击,我们要坚决反对阶级妥协,发动广大群众向富农募捐,迅速达到并且超过三十万的规定数字,同时我们要准备以群众的力量来对付富农的反抗,强制他们拿出钱来。”而到红军长征前,这种革命化、唯阶级论的赋税政策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份公开的政府文件中,官方公开宣布“地主应该编入永久的劳役队,富农则应该编入临时的劳役队……在所有基本地区,对于地主家产仍然是全部没收,富农亦应开始征发其粮食,暂时决定每人五斗谷子。富农捐款的百分比应相当增加”。此后中共虽被迫撤出苏区,转战西北,革命政策也从阶级革命调整为全国各阶级的统战团结,但经济政策却始终未褪去“唯阶级论”、进行阶级区别的革命底色。据后来一份回忆材料说:“这一时期的粮食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部分靠征募,对象是地主、富农,先经干部动员,然后发动他们‘欢迎’,每次都很顺利的完成了。至于采购则分两种:一部分按需要量,各分区、县、区、乡以至于村摊派下去,向地主、富农以官价购买;另一种是派人从西安洛川采购,这都是轻而易举的任务。”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也说,“那时公粮偏重于富农地主的负担,中农很轻,一般贫民则全无负担”,间接印证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少数地主、富农为主要对象的征收政策,直至抗战爆发后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地主、富农在群众斗争下不得不多缴粮食,承担更多的负担。1938年陕甘宁边区关中专署官员霍维德在向边区的工作汇报中即提到“在各种区中团体会议上,赤水二、三区群众向富有者斗争,增加粮二、三次,直属四区湫坡头、赵庄人民的斗争更为热烈”。在晋西北,公粮负担也大半摊在地主、富农身上,中农负担很少,贫农几乎毫无负担。兴县王家塔行政村,地主负担占全村负担的21%,富农占57.7%,而与之相较中农22.9%,贫农仅0.9%;在保德县,地富占全县负担的75%,中农占25%,贫农则基本没有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