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政权建立初的挑战-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生态改造研究

新政权建立初的挑战-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生态改造研究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意识到,要在偏僻落后的乡村建立并巩固政权,离不开农民的支持。然而迫于生计,长期生活在饥饿、贫穷中的农民是没有精力理睬中共的革命政策和挽救国家危亡的,因此必须创造一种与最大多数农民利益相符合的政治秩序。

新政权建立初的挑战-抗战时期中共对根据地社会生态改造研究

政权是革命的首要和根本问题。然而,根据地政权建立后,执政基础却是旧政权的保甲、闾邻制。中共在乡村既没有组织机构,也来不及发动群众,进行自上而下的村民选举。因此中共在进入乡村后虽建立了政权,却并不符合革命需要。上级下达任务时,仍依靠自上而下直接命令的方式对村级干部下任务,因此新政权的基层工作在初期与阎锡山时期并无变化,没有获得群众认可。另一方面,中共建政后征粮、村摊款等多项措施的实施也加重了村干部工作负担,众多的“支差”任务不仅让村干部身心疲惫,农民也不满政府的过分苛索,降低了村干部在乡土社会中的威信。例如,李家塔村是晋西北临县二区的一个行政村,“村公所每天的工作是算粮账,给军队拨粮食,折算抄账,要抗战勤务,接洽军队,解决群众中的纠纷,分配做鞋,划春耕工作表,打发纺织妇女受训,结算慰劳品,给军队借东西。闾长的工作是给军队找粮找柴找屋子,催村粮催村款,要公粮要田赋,催差催开会,派鞋送给工作人员,给军队做饭,跑村公所换粮票和条子”。由于村里公务繁多,很多村干部耽误了务农。该村一个闾长在半个月时间里只种六天地,送了九回粪,但动员工作却做了七天。村干部们公开承认自己仅是个“支差”的,当上村干部便“拈上灾”,他们认为自己“克吃不住了(吃不消)”。与此同时,新政权还面临地主、富农反抗及其向根据地政权渗透的现实问题。这是因为,在普通农民眼里,中共虽进入乡村,但在完粮纳税方面与过去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外来的“他者”。在干部选任方面,新政权虽竭力酌选阶级出身好、社会威信高、办事能力强的农民任村干部,但不少村干部因工作繁重影响农业生产而离职,基层政权由此出现真空,地主、富农趁机混入,相当一部分村政权在日伪进攻下出现反水或垮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地村政权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从中共的革命历史和现实需要看,村政权的改造也高度契合中共创建新的乡村政治秩序的政治意图。自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革命的重心就在农村,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及至抗日战争爆发,日伪军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并派驻重兵。中共意识到,要在偏僻落后的乡村建立并巩固政权,离不开农民的支持。然而迫于生计,长期生活在饥饿、贫穷中的农民是没有精力理睬中共的革命政策和挽救国家危亡的,因此必须创造一种与最大多数农民利益相符合的政治秩序。换言之,只有改善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处境,让民众把新政权视为“自己人”时,根据地民众才会从心里认同革命,产生支持中共及其政权的政治信仰。在这个过程中,要想短时间内重建根据地基层政治,实现农村脱胎换骨的变化,特别是改变乡村社会为传统精英掌握的现状,就只能通过政治上的改革打破他们的既有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向农民输入民族、阶级观念,从农民中发现进步分子,再采用选举形式把这些中共革命的支持者转化为新的乡村权力主角,就是这一时期中共改变乡村基层政治的主要手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