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木石艺术之美-根雕达摩形象的艺术特征

木石艺术之美-根雕达摩形象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达摩造像材质多样,而根雕达摩造像却是新出现的一种形式。笔者的根雕《达摩专记》选取的根材,尽可能保留原生的形态。《达摩传记》作品遵循着真实性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达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和其历史背景,通过笔者的选择、剪辑、组接,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感人的目的。

木石艺术之美-根雕达摩形象的艺术特征

中国雕塑艺术有着久远的历史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佛教造像艺术是中国雕塑艺苑的一朵奇葩

中国传统佛教雕塑是以立体的形式在空间表现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它具有视觉感知性和触觉感知性。因为佛教造像不仅融合了中华文化美的精神,而且给人们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从而使人们内心产生深深的震撼。

历史上,达摩造像材质多样,而根雕达摩造像却是新出现的一种形式。根雕以独特的自然造型,刻画入微的巧妙安排,强烈的动感、完美的形体,淋漓尽致地表达“天地合一”的理念。艺术家发挥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将树龄千百年外形千奇百怪的树根“略微”加以雕琢,便成为一件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

根雕系采用自然根才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巧联姻,让人惊叹“造化生灵”的魅力。因此巧借自然是根雕的重要特征,即充分利用树根自然生成千曲百转的生命状态,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

笔者创作《达摩传记》时,另辟蹊径,借助根才,巧妙构思,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最能体现这件根材自然美的立意。在此基础上再同时尽可能地从中释放出一种虔诚情怀,使作品上升到文化层面,赋予其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根雕,得自然者的优势,仅占成品的三分之一,余下三分之二,全赖人为的塑造。创作根雕是生态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根雕的美是大自然创作出来的原生态艺术,所以根雕艺术的美是一种自然美、天然美,根材的形体变化越大,自然形态越丰富,越是创作根雕的良材,越能体现根雕天然美。根雕美的灵魂就是天然成趣,一件根材经过根雕师在保持其根的天然纹理、形状的前提下稍加雕饰,使其变成艺术品,即根雕美之精髓。所谓“七分天然,三分雕饰”。笔者的根雕《达摩专记》选取的根材,尽可能保留原生的形态。根雕艺术的本质在于利用自然之形,但有重在开掘主体创意。为了构思《达摩传记》笔者不仅竭尽神似累月经年,而且为寻原型更是踏破铁鞋,四处奔波,终于如愿以偿。

作品《达摩传记》中心思想是想表现达摩的一生,菩提达摩(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在没有出家以前,本是南天竺(印度)国王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虽然他从小生长在贵族家庭,但对世俗的浮华和各种享受则淡然处之,反之对探讨心性佛理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品中的达摩群像通过严谨的布局、纯熟的手法,表现达摩一生的传奇。整件作品以立体镂空雕为主,在雕刻创作中,笔者对雕件的形象和空间进行详略得当的处理。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将形体挖掘显示出来的技艺和手段使根雕达摩群像,以佛像庄严、慈祥、宁静的面容,以及不同的形体,展示其本色,透过造像,去体现达摩充满智慧、慈悲、宁静和安详柔和的精神。这样就不必用言语去描述,自然就能使观者沉浸在其中,心中顿生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一刻没有了浮躁和不安,唯有内心的安然。

《达摩传记之达摩受教与传教》(细节图一)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柯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尊者为师。因为菩提达摩的悟性极高、修行精进,般若多罗尊者最后将禅宗的心法传给了菩提达摩,他变成了禅宗的第二十八代传人。菩提万年,想起他的恩师般若多罗尊者曾对他说过,六十年以后,他度化众生的缘分,将是在震旦(中国)。因此他不顾晚年将近,亦不怕迢迢万里,山海重阻的旅途,从南印度渡海来到了中国广州。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尊者静坐沉思的形象。画面背景空无一物,人物造型概括、突出。刀法沉稳流畅,成功塑造出达摩静如太古、沉稳如钟的苦修神态。古朴凝重的风格使该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较新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达摩传记之达摩受教与传教(细节图一)

达摩传记之一苇渡江(细节图二)(www.xing528.com)

《达摩传记之一苇渡江》(细节图二)南朝梁武帝时,达摩师祖航海到广州。梁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洛阳。达摩造像面容清癯,风神飘逸,使人产生虔敬和亲切感,其作风更近于写实。

《达摩传记之慧可立雪求法》(细节图三)洛阳僧人神光来向达摩求法,立雪没膝以示求法的决心,感动了达摩,便收他为弟子,传衣钵于慧可,后来他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洗练的雕塑语言,在达摩写照中更显得从容不迫。运刀阔略,酣畅淋漓,尽显达摩造像之神韵。

达摩传记之慧可立雪求法(细节图三)

达摩传记之达摩面壁(细节图四)

《达摩传记之达摩面壁》(细节图四)达摩开始在洛阳传习禅宗,北魏孝昌年间,卓锡崇山少林寺,选择五乳峰上的石洞作为修行之地。达摩在石洞中,面对石壁,静坐,不说法,不持律,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达摩坐禅“入定”时,万籁俱寂,静若无人,连飞鸟也不知道此处有人,竟在他的肩头筑巢穴。达摩“开定”时,活动四肢,练习武功,用以健身,以保证他长时间的坐禅。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都围绕刻画达摩的修禅,顺势修型,顺形修神,天人合一,趋于完美,使达摩的艺术形象天人合一般地再现于根雕之上,使人观之产生无穷的回味。

《达摩传记之只履西归》(细节图五)达摩将衣钵传给慧可后圆寂,葬于熊耳山,三年后,东魏宋云出使西域,在葱岭遇见达摩手提只履,告诉宋云说,他正在回西天的路上。形象生动、衣着流畅、衣带飘逸,刻画有力,在风格上表现为刚劲中见细腻,圆熟中呈洗练。

作品中的达摩造像犹如一位传播佛法美的使者,向芸芸众生传递着美的讯息。由于佛法的赋予,使达摩拥有了丰富的思想和活的灵魂,让人们产生无比的膜拜。同时也让造像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达摩传记》作品遵循着真实性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达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和其历史背景,通过笔者的选择、剪辑、组接,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感人的目的。从创作方法看,以记叙写实为主,又截取经历的横断面,手法写实,形象生动,具有根雕与木雕的双重特征。这也是笔者在木根雕创作中的一种尝试。

达摩传记之只履西归(细节图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