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高职教育发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既要照顾眼前的社会需求,又要预测将来的发展变化。因此,必须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下工夫,培养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是保证学生高质量、高起点就业的关键,也是优质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来自于学校的培养,而据《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以及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

因此,要正确贯彻“以就业为导向”,减少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需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示范性院校的就业竞争力。

一、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里,高职院校“如何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与失败,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状况。高职院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是高职学校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良性就业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前面所说,高职院校主要办学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通过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来合理开发和确定专业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走向企业、了解企业;由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及企业家组成“高参”,通过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为学校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使专业设置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确保专业设置的新、精、专。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弱我强”的建设思路,不断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创建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建设处于动态之中;更多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适性、灵活性、务实性等特点。同时,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使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海尔集团的需求,定向为集团培养家电产品维修技术人才,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设立“家电维修技术”专业方向,随着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入,2002年6月学院与海尔集团签订合作建立“海尔家电学院”。海尔家电学院成立,双方联合开办“家电维修技术”专业,经学院申报后,2003年“家电维修技术”专业正式招生。2004年海尔集团提出人才需求变化,要求学院为其培养“家电产品售后服务经理”方向人才,即培养既熟悉家电维修技术业务,又具有家电产品售后服务管理和营销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年学院申报“家电服务经理”专业,获省教育厅批准【按高职新专业目录归口“商务管理(家电)”专业】,2005年“商务管理(家电)”专业正式招生。从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设立“家电维修技术”方向到开办家电维修技术专业,再到开办商务管理(家电)专业,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依据就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近几年高职生就业中屡屡出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也表明有时候专业优势就是就业优势。设置新专业一定要避开单纯依据自身的师资和设施来设置的误区,紧跟市场需求而动,同时要关注专业的前瞻性,注意量力而行,避免因追求大而全导致教学资源过度分散、优势无法显现的窘境,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为其注入市场需求要素,使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对一些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必须下决心将其删除,用紧缺专业取而代之。专业设置紧跟市场,突出特色,会令高职生获得更多的专业优势,在就业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图11-3 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数据来源:麦可思一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2.深化校企合作,倡导“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办班,开展“订单培养”,这种合作模式的优点就是,高职院校把企业的场地、技术等多种文化资源纳入人才培养,通过企业的充分参与,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生更能发挥技术优势和能力特点,直接与岗位要求对接,较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教学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在校企合作方式上,应改“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为“点对面”“面对面”的“大订单培养培训”校企合作模式,即“一校或一专业对同行业所有企业、跨行业企业群乃至整个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师资力量,共同监控教学过程,共同营造职场氛围,针对培养目标育人。例如,湖南交通职院自1999年开始就实施了“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二、三、零”的联合办学特色,即“争创一批订单、强化两方培养(校企)、达到三个满意(学校、企业、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近年来我校进一步把“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做大、做强、做深、做精,与企业互相渗透、深度融合,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到目前为止,已与三一重工、一汽丰田、湖南路桥等国内外80余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技术、岗位等资源,开展人才的培养,各班平时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公司定期指派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实践学习在企业进行。 “订单”覆盖80%的专业, “订单”班学生占到了在校学生总数的50%,学生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对口就业率100%,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实现了校方、企业、学生“三赢”,这种合作模式受到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3.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弹性学分制

调查发现,现代企业需求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应该是优秀的计算机操作人员,还最好能兼做企业的公关人员和驾驶员;计算机专业的女生,既要有快速文字录入的技能又要有处理财务报表的能力;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既能做第一线产品加工工作,又要有一定的班组生产管理能力等。这些要求对学年制的管理制度就很难做到,而学分制由于具有跨专业选课的自由度和弹性学制,学生的知识面较宽,择业竞争力增强,同时能适应人才市场变化,为保障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创造了条件。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为了让学生在校时就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行业、企业的文化熏陶,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与企业无缝对接,根据南方“春夏潮湿多雨、秋冬干燥晴朗,工程施工主要集中在秋冬”的区域性气候特点,实施了“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及时向施工单位输送大量的“准”技术人员,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而到了春季,恰逢学生又返校学习,不为企业增加负担,真正实现了面向市场、服务行业。另外,在学分制中可以设置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如在省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的,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生,均可给以相应的学分奖励。有了这些鼓励政策,就能使学生向自已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激发出创新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改革高职教育现有的学年制管理制度,充分运用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是高职教育主动面向与适应市场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以教学质量保障就业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同时也比较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各学科自成系统而相互间缺乏联系、增加知识量和学习时间等问题。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过分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应高职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由学科本位转向就业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着力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模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需求特点,深化教学改革,依据“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了6个与湖南交通运输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汽车后市场、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直接对接,与产业互动良好且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针对服装产业“产品加工型”的职业工作特征,按成衣的生产过程设置10个专业学习领域,并跟据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拓展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均以裤子、衬衣等服装品种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由易到难,从第一至第六学期贯穿各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情境都参照服装产品制作过程组织教学,形成纵向过程完整,横向能力梯次递进的立体课程体系。

5.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十分注重实践,以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造能力,把职业技能和技术创造能力融入到就业竞争力中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保证高职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真正在第一线的岗位上进行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与单位配合,共同负责对实习生的指导、管理和考核,以检验和提高实习效果。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高职生只有在第一线的岗位上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顶岗实习,才能真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水平,毕业后才具有参与第一线岗位工作的能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我校充分重视与企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轨,把行业标准纳入教育计划,运用职业见习基地的优惠政策,在教学过程中引进职业见习机制,使学生与用人单位尽早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买单”,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二、构建学业生涯—职业生涯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

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就业指导工作,灵活务实的就业指导方式,积极建立融“早”(时间)、 “实”(内容)、 “新”(观念)要求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诚信敬业、沟通能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他们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和实际效果。充分重视并尽早制订高职院校学生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学生就业能力自我培养锻炼的积极意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规划职业生涯,大一时通过讲座、辅导员组织班团活动等形式进行职业规划;大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采取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堂讲授与报告会等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必修课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创业教育》等5门选修课,指导就业和面试技巧;大三时组织模拟招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在注重挖掘自身潜能的同时也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学会主动适应职业要求、掌握求职创业必备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www.xing528.com)

2.强化“双证”制度,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资格水平

推行“双证”制度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发达国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项主要政策,就是国家全面推行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依法治教。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要在学生毕业前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调整、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准备,促进学生就业;要培养学生的广适性能力,积极尝试开设“第二专业”、 “辅修专业”或系列实用课程、考证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职业领域或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要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的支持下,在汽车检测与维修、电气自动控制技术、酒店管理等3个专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学生毕业时不用专门参加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举行的资格考评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是在完成教学课程之后可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三个试点专业毕业生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都已超过85%,走出校门就是一名高技能人才。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下,不仅就业率居自治区前茅,而且专业对口率高,从业收入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大部分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取得显著成效。

3.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发展后劲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明确描述了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就个人的需要和愿望而言,技术与职业教育应:(1)允许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培养理解、判断、鉴别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2)使个人通过发展必要的智力手段、技术与创业技能和态度而具备终身学习的条件; (3)发展个人在工作中和在整个社会中作出决定的能力,以及积极而明智地参与团队工作和担任领导所需的素质; (4)使个人有能力应对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能力是高职毕业生从事专业工作,或从事其他工作的需要,也是其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更是其在未来社会中实践、创新所必需的素质。

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努力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如维果茨基所说:“教育学不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一种动态发展观。在现今社会,职业能力、职业岗位、知识信息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从事高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而且还要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成就自己的事业。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三、完善体系,创新载体,引导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

1.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坚持连贯性的标准,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外,还要关注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声誉情况,以及若干年后他针对自己在学校所学东西对其职业发展帮助评价等。学校一般都比较注重学生在读期间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较少对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状况进行跟踪调研,很少有毕业生去向的完整材料。至于第一次签约后学生的跳槽和调动,基本没有记录。高职院校要持续、稳定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就应该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反馈机制。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档案,这样既能比较完整地了解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反馈情况,又能为学校提供每个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对下一届高中毕业生的报考起引导作用。另外,有了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高职院校就可以减少办学中的盲目,根据社会实际及时调整思路,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2.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就业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高职院校加强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企业的精神和能力,使个体能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开拓就业机会,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就业机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之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通过建立“学生创业园”,教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总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层面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创业的内涵,把创业作为一种可能的职业选择来对待,在做出创业选择时更加理性;其次,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商业运作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掌握初步的创业技能,借此更加深入的理解职业环境;再次,创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升超越创业选择本身的创业精神和重要的职业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四、适应就业市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竞争力,一看是否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二看是否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高职院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现在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力,意志薄弱,缺乏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对学生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必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把学生的专业与个人理想、职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从内心热爱本专业。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职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高职院必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高职学生直接从事本专业的职业,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怎么样,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因此,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优势,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让他们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良好习惯养成的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即一年级的目标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和情意并重的家庭人,此阶段的教育重点为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亲情教育;二年级的目标为预备职业人培养,教育的重点为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基地建设、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职业心理教育、实习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的全面教育和社会实践;三年级的目标为职业人教育,教育重点为毕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论文评比、就业能力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过程中,我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贯彻一个“严”字、始终参透一个“情”字,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按照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具有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的“四好”技术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遵循照现代企业的运作机制,萃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贴近企业的目标。在道德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实践“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所学专业的要求安排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选取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同时增强了择业就业的竞争力。

2.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行为活动,也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强,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效果就好;心理素质弱,效果就差。实践证明,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强弱度和他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分不开的。学生如果主观能动性强,就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心理素质的补偿训练,借以优化心理机制,增强素质度,使心理素质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基本保持一致。另外,高职生的角色地位对自身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行为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作为高职生,如果能对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进行实事求是的正确分析和估价,就会感到自身特定的角色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的需要、心理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从自卑心理到不断进取的心理转变。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依赖、焦虑、自卑、自傲和攀比等心理问题,学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健康、自信、耐挫等心理素质,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为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生求职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准备。要尽早地、系统地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及时辅导毕业生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次要以人才质量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根本,实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化,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和自我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正确定位,进行自我设计,增加从容就业、竞争成功的机率,形成稳定良好的就业心理。

五、用集团优势打造院校品牌,为高职生进入人才市场创设良好的教育背景

综观高职的发展,品牌对促进高职的健康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学校的声誉。近两年高职生就业率的节节攀升,是众多高职院校数年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扩展高职生的就业空间,提升高职教育的声誉,示范性高职院校还要加大改革力度,吸收成功经验,要以点带面,着力推行集团化办学,打造院校品牌专业。集团化办学是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探索,在解决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与区域经济的联系、学校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成效。集团化办学把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人作为办学的责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来扩大高职教育的声誉。例如,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属下的10所中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物流专业(含专业方向),以往招生时各自为政,势单力薄,缺乏与校企合作的意识。组建职教集团后,10所院校以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名义,瞄准本市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的人才市场,在上海第五届教育博览会上,打一套品牌,定一套标准,向社会进行联合招生,提高了专业的声誉,取得了社会的信任,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