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基本特征与培养方法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基本特征与培养方法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个人的健康人格和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基本特征与培养方法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天然优势,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个人的健康人格和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朴素的素质教育思想理念早就存在,但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贯彻落实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而进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的结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理念的凝聚,是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较大突破。

我们过去的教育不全是应试教育,但往往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某些倾向,这促使我们不断反思,素质教育思想和相应的改革试验也就应运而生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还有更深的渊源,它是传统教育长期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的教育,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育目标。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有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即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也就是做人。

现实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但缺乏较高素质的人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因此,注重人才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教育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当然,这并不是说过去的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就不产生积极的影响。就一般意义而言,任何一种模式的教育,对人的素质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可以体现于任何一种教育模式中的。但是,在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的教育中,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其素质提高的速度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有些人的某些方面的素质,主要是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相对滞后,这样的人进人社会后,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甚至是痛苦的适应期,他们是在与他人、社会的磨合中才逐步学会做人的,因而会付出较高的代价。素质教育的提出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突破。

素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在方向、目的和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并有着进一步发展。首先,素质教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例如,一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如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等就很难包含在德、智、体、美、劳的内涵中,因而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其次,素质教育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素质结构入手,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更加丰富、明确的培养目标体系,从而使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更为明确,也有更强的操作性;再次,素质教育不仅要求素质全面发展,也要求个性的全面发展、特色发展,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有些什么特点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哪些不同呢?由于教育指导思想不同,两者在教育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区别,应试教育以考试得高分为目标,围绕考试要求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偏重知识学习,较为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方法主要采取传授、接受知识的模式,反复记忆巩固,频繁模拟考试,在分数的高压下,学生负担较重,被动应付。而素质教育则是以面向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按照完整的素质结构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各项教学活动的,它承认个体发展的多样性,注重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分析素质教育的特点:

第一,从教育目标看,素质教育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但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要通过知识学习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总目标服务,努力研究探索学生素质发展提高的规律,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素质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努力提高素质发展的效率。(www.xing528.com)

第二,从教学原则来看,由于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因此,素质教育的第一教学原则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允许只重点关注优生,忽视差生,不能只根据知识学习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发展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个体发展的特色,因此,素质教育要求不要用一个标准或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统一,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色。第二教学原则就是坚持多样性和个性化。把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结合起来,努力为特长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如调整专业、调整课程、增设选修课、调整教学要求等。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应当努力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这种主动性、积极性主要不是靠外在压力,例如考试压力来调动,而是依靠启发学生内在的兴趣爱好、精神需求来调动的,只有这种由内在因素调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第三教学原则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把主体和主导有机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懂得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培养提高自身素质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是个人不可推却的责任,再好的教育都必须经过自己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自己才是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一责任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要求学生主动地承担责任,主动地进行学习,要求学校和教师努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积极引导、帮助、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绝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有的教师产生了一些误解,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教材,认为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实习也很少指导,认为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些做法,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误解。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并不是自发的,而是靠教师去引导、启发、调动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责任不是轻了,而是重了,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内在的素质结构个体,必须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研究把握每个学生素质的当前发展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探究,领会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把知识更好地内化和升华,帮助学生构建并优化心理结构系统,这是更加艰巨复杂的任务,因此,能不能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学生的发展是在学生整个生命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努力提升生命发展质量,素质教育的第四教学原则就是生命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引导和培养教育。要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上课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虽然教育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毕竟不是全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总是在学生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只有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协调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素质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即学生的潜能是开发不尽的,任何时候,只要努力开发,学生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又是分阶段的,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主要任务,每一阶段又都必须考虑后续的发展。因此,不能只对学生的一时负责,而是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第五个教学原则就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原则。

第三,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要求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不把所有课程内容都知识化,都变成知识的学习,而是根据课程的性质,把感受、欣赏、探究、体验、领悟、活动等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系。

第四,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内化,更加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发现式、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欣赏、探究、体验和领悟,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神实质。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智慧、科学和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感受知识中的逻辑和美,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升华,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注意了解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了解每个学生的天然优势。强调因材施教,发挥天然优势,发展个性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共性教育与特色教育统一起来。

第五,从教育评价看,素质教育不是单纯的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而是要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建立科学评价素质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要按照不同指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指标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群体评价,还要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增强反思、反省的能力,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有人提出,能不能设计出一套良好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广大教师有所遵循。必须指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素质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或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灵活性是它的方法,创造性是它的灵魂。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则是它的精神实质。当然,素质教育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也有自己的科学体系。但这个体系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这个体系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但其基础框架已经形成,这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来影响、感染学生,要教学做人、教学求知、教学办事、教学健体、教学审美、教学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把包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在内的,适应学生素质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建立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把有利于全面发展素质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起来。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有人认为实行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这是一种误解。实施素质教育不是要废除考试制度,而是要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要实现考试制度的科学化,使考试服从并且服务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个目标。分数本来是检验教学效果、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现在却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这种不太科学的方法是需要进行改进的。改进不是要否定考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让考试能真正起到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素质的发展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作用,促使学生肯定自已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学习。考试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但又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考试只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势,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而考试只是这个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方法。

最后谈一下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或者如有些人认为的,只是中小学要实行素质教育,其他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就可以不实行。我们认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实施素质教育,这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可实行可不实行,而是必须实行。实施素质教育,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从教育方针、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的高度来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素质教育反映了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理论支撑。实行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和全局的重要问题,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如果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能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方针、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来坚持。

21世纪,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又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所以,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是根本的根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只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公民,才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培养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时代发展到现在,问题已不仅仅在于要重视教育,而是要重视有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要重视建立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这就是素质教育。只有坚持素质教育,才能出好人才,才有竞争力,才有发展后劲。因此,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中小学要实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都要实施素质教育。当然这些教育有各自特点以及不同的任务目标,必须根据这些特点和任务来实施素质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