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古道的运输主要是靠山地之舟——马帮,马帮的历史远在汉唐时期就已存在。数千年来,在一条条崎岖不平、陡险狭窄的山间古道上,马帮一程又一程,一站又一站,担负着货运重任。马帮为了运送物资,既要克服沿途的自然灾害,又要经受匪患阻扰抢劫、官商的盘剥刁难、各帮之间的利害冲突等等,但马帮靠自身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驮来了南来北往的物资,加速了物资的交流与集散。
和顺寸氏宗祠前的马帮
腾冲是西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连接东亚南、南亚的陆上旱码头,千百年来,骡驮马运,通过腾冲而进行交流的中外物资多种多样,绵延不断。到了清末,经腾冲进出口的商品规模进一步扩大,常年有近万匹骡马载货,往来于腾冲、八莫、密支那的商道上。有时货运量大,还要加用驮牛。据清乾隆《腾越州志》记载:“今商客之贾于腾越者,上则珠宝,次则棉花,宝以璞来,棉以包载,骡驮马运,充路塞馗。”即是对当时腾冲商队的庞大和商道的繁华的记录。据缅英商务官布赛尔1826年的统计,仅棉花每年入腾就达635万千克,价值22.8万,而鸦片战争前的1837年,从当时唯一正式开放的通商口岸——广州入境的英国货也才价值90万英镑,其中鸦片又占大半,正当的商品也不过三四十万英镑。
中缅贸易发展到清末及民国时期,已进入鼎盛阶段,腾冲至密支那、八莫、南坎、保山等各条线路,商旅货运往来十分频繁。1922年腾冲商会统计,进口商品棉花20000驮、棉纱40000驮,玉石810担,还有煤油、干鱼、靛精、雨伞和日用百货亦近10000驮;出口商品有石磺、黄丝、细麻线、斗笠、花毡、干饵丝、条铁、铁锅、火腿、火炮等土特产品及日用品也不下两三万驮。这些商品均以腾冲为集散中心。20世纪30年代,腾冲已拥有30万人口,数十家跨国商号,中国的主要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亦纷纷到腾冲设立分支机构,一批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的工厂开始生产,群商汇集、产业兴旺,被誉为“小上海”“小香港”。(www.xing528.com)
被人们称之为马背上驮来的“小上海”“小香港”的腾冲,马帮队伍从南至北,遍及全县。数十家大马帮,服务南来北往的国际贸易,有大董帮、玉壁帮、绮罗帮、小西帮、下北帮、缅箐帮、清水帮、古永帮、固东帮、马站帮、界头帮、滇滩帮以及城里的陈家帮等。民国年间,成立了腾冲县骡马运输同业公会,就是马帮行会组织,其会首领称“马柜主席”。“马柜主席”不仅是马帮首领,而且拥有自己的大马帮,李朝俊、陈自杰、蔺二博、瞿思安、张德良、陈绍凯等,曾是大马帮主,又称“大马锅头”。大马锅头与商家频频接触和往来,便受商贸文化的影响,不少人逐渐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渐渐地从大马锅头变成了大商贾、大老板。
时至今日,在高黎贡山古道上,在腾冲城周围的山野乡间,在那依石崖开凿或以石板铺就的路上,仍然留着许多马蹄印,有的竟深达10厘米,见证着昔日古道的繁华。
马帮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现代交通工具所代替,但马帮的故事仍在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