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需要加以辨析的是,蘇軾親身參與朝廷政務之際,面對複雜的現實政治環境,他對“君臣互信”的爲政理想曾有所反思。在熙寧二年(1069),蘇軾擔任國子監試官,所出策問中云:
然而或信以安,亦或以危。秦穆之於孟明,漢昭之於霍光,燕噲之於子之,德宗之於廬杞,其爲信一也。此三者,皆人君之所難,有志之士所常咨嗟慕望曠世而不獲者也。然考此數君者,治亂、興衰、安危之效,相反如此,豈可不求其故歟?夫貪慕其成功而爲之,與懲其敗而不爲,此二者皆過也。
聯繫當時形勢,蘇軾這一策問似在指向神宗專信王安石一事。那麽,應當如何看待這一現實反思與其學術文章提倡的“君臣互信”觀念之間的矛盾性?對於這一問題,筆者在此略陳己見。如上所述,在《策略三》中,蘇軾認爲皇帝應當將權力與信任交付給“沉毅果敢之士”,而非晁錯等急慾求功者(“(晁錯)慾有所樹立,以昭著不朽於後世者,甚於人君,顧恐功未及而有所奪,只以速天下之亂耳”)。在歷史進程中,晁錯與王安石都可謂是激進的變法者。在蘇軾看來這類欲建立不朽之功“甚於人君”者,往往只能“速天下之亂”,故不應委以重任。此外,聯繫《東坡易傳》來看,蘇軾所提倡的“無心而一,一而信”的哲學觀,也就是强調摒棄私心而使萬物各遂自然之理。這一思想體現在“君臣互信”上,即要求君臣上下抛開私心、坦誠相見,而有求功、求名之私心的臣子必然不在君主信任與重用的行列。
綜上所述,蘇軾儘管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下,對“君臣互信”曾有所反思,但面對北宋任法太過的政治時弊,他主要傾向於提倡約簡法制,强調坦誠互信、加强彼此道德約束的君臣關係。蘇軾晚年被貶海南時作《真宗仁宗之信任一文,特以“信任”爲標題,通過具體的人事回憶,對兩位皇帝能夠信任大臣予以高度讚揚,由此可見其對“君臣互信”之爲政觀念的重視。
(作者單位:日本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
①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三,〔宋〕朱熹著,劉永翔、朱幼文校點《朱子全書》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8頁。
② 《東坡易傳》是蘇軾定稿於黄州,並於海南再次修訂的易學著作。該書或有參酌蘇洵、蘇轍的觀點,但終究出於蘇軾之手,可謂是其哲學思想體系的集中表述。蘇軾在海南所作《答蘇伯固四首》之三曾曰:“某凡百如昨,但撫視《易》《書》《論語》三書,即覺此生不虚過。”由此可見他對此書的重視。
③ 如余敦康《内聖外王的貫通——宋代易學的現代闡釋》(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7頁、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62頁、阮堂明《論蘇軾對“水”的詩意表現與美學闡發》(《文學遺産》2007年第3期)等。
④ 《東坡易傳》卷三,《四庫易學叢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本文所引《東坡易傳》皆出此本,爲避免繁瑣,下引該書内容皆在原文後標出卷數,恕不一一出注。
⑤ 需要指明的是這一“道生萬物”的過程僅僅是邏輯上的假設,在蘇軾的觀念中並非有一個“道”孤獨地存在,“他認爲‘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不是給‘道’下定義,而是在用巧妙的説法形容出‘道’。”(參見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頁。)
⑥ 馮友蘭説:“‘道生一’等於説‘有’生於‘無’。至於‘二’、‘三’,有許多解釋。但是,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可能只是等於説萬物生於‘有’。‘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開始。”參見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117頁。
⑦ 蘇軾對孟子“性善論”有所反駁,參考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第二章《對“性善”論的駁斥》一節。
⑧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四,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32頁。
⑨ 《蘇軾評傳》,第319頁。
《蘇軾文集》卷八,第238頁。
關於宋代銓選制度參閲[日]平田茂樹《宋代政治構造研究》第一部,東京汲古書院2012年版。(www.xing528.com)
《蘇軾文集》卷八,第232頁。
同上書,第241頁。
同上。
同上書,第242頁。
同上書,第244頁。
同上書,第246頁。
同上。
同上書,第233頁。
同上。
同上書,第233—234頁。
同上書,第239頁。
《蘇軾文集》卷四,第116頁。
《蘇軾文集》卷七,第209頁。
〔宋〕蘇軾著、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卷四,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85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