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解《易》時特别强調君臣之間致誠互信的良好關係。首先他尤其重視君主須具有“誠”的品德。上面所引“堯舜之所不能加,桀、紂之所不能亡,是謂誠”一段話,即是蘇軾對《乾·文言》中“君德”的解釋。此外,在《上初即位論治道》一文中,蘇軾對人君的至誠之道也有類似的論述:
人君以至誠爲道,以至仁爲德。守此二言,終身不易,堯舜之主也。至誠之外,更行他道,皆爲非道。至仁之外,更作他德,皆爲非德。何謂至誠?上自大臣,下至小民,内自親戚,外至四夷,皆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絲毫偽也。如此則四海之内,親之如父子,信之如心腹,未有父子相圖,心腹相欺者,如此而天下之不治,未之有也。⑧
在蘇軾看來,在上位的君主如果以“誠”來面對臣子及萬民,使君臣如父子,上下不相欺,如此便可天下大治。
那麽在下位的臣子應當如何對待國君?《東坡易傳》通過“誠”與“敬”的辯證闡釋來回答這一問題。蘇軾在解釋《坤卦》時明確談到臣子對待君主應當持“敬”的態度。《坤卦·文言》云:“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筆者按:此句爲《坤卦》六三爻辭),則不疑其所行。”《東坡易傳》對這段話的解釋是:
惟其順也,故能濟其剛;如其不順,則辨之久矣。小人惟多愧也,故居則畏,動則疑;君子必自敬也,故内“直”,推其直於物,故外“方”。直在其内,方在其外,隱然如名師良友之在吾側也,是以獨立而不孤,夫何疑之有?(《東坡易傳》卷一)
《坤卦·文言》認爲,“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其由來可辨。那麽,反過來對臣子來説,如何纔能避免遭到君主的猜忌?《文言》認爲,臣子“敬義立而德不孤”,則不受君主懷疑。《東坡易傳》將“敬”釋爲“自敬”。“自敬”可理解作爲臣者克己的修養功夫,其内心對君主盡柔順之意,其外在表現則合乎規範,如是則可以避免遭受猜忌。
與貫穿全書的“誠”(或“信”)的概念相反,《東坡易傳》甚少談到“敬”。除了上舉《坤卦》之外,還有一處是對《需卦》乾下坎上)的解釋:
“乾”之欲進,凡爲“坎”者皆不樂也……夫敬以求免,猶有疑也。物之不相疑者,亦不以敬相攝矣。(《東坡易傳》卷一)
“乾”已克四而達於五矣,其勢不可復抗,故入穴以自固。謂之“不速之客”者,明非所願也。以不願之意而固守以待之,可得爲安乎?其所以得免於咎者,特以敬之而已。(筆者按:此段釋《需卦》上六爻辭。)(《東坡易傳》卷一)
儘管蘇軾在這裏所解釋的人物關係並非特指君臣之義,但作爲一種處世態度的“敬”,與上述《坤卦》的解釋仍有相通之處。在對《需卦》的解釋中蘇軾認爲,象徵柔弱的“坎”及“上六爻”在强勢的“乾”面前皆僅能“以敬免咎”,而不能避免猜疑。在這裏,蘇軾特别强調“物之不相疑者,亦不以敬相攝矣”。也就是説,“以敬相攝”是出於“不願之意”的處世態度。此外,蘇軾在解釋《復卦》時説:“見其意之所向謂之‘心’,見其誠然謂之‘情’”(《東坡易傳》卷三)。由此看來,與心意之所向的誠然境界相比,“以敬相攝”終究是一種不得已而爲之的處世態度。如上所述,儘管蘇軾在解釋《坤卦》六三爻中認可爲臣者因“自敬”而免受君主懷疑的作法,但是他在解釋《坤卦》六四爻“括囊,無咎無譽”時却説:“咎與譽,人之所不能免也,出乎咎,必入乎譽;脱乎譽,必罹乎咎。咎所以致罪,而譽所以致疑也。甚矣,無咎無譽之難”(《東坡易傳》卷一)。可見,在蘇軾看來,爲臣者即便“以敬免咎”,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做法。這裏“無咎無譽之難”的感歎,則恰似其宦海浮沉的寫照。(www.xing528.com)
由上述可見,蘇軾在解《易》中着重闡發君臣之間心意互通、以信相會的理想關係。具體來説,蘇軾主要以“應位”的《易》學體例象徵君臣之間的政治模式,即通過對某卦之内爻與爻之關係的解釋(尤其是對二、五爻是否以“信”相應的解釋),來象徵君臣之會通塞與否的狀態。以下引《大有卦》離上乾下)的解釋爲例來作説明:
“大車”,虚而有容者,謂五也。九二足以有爲矣,然非六五虚而容之,雖欲往,可得乎?(《東坡易傳》卷二)
(六五)處群剛之間,而獨用柔,無備之甚者也。以其無備而物信之,故歸之者交如也。此柔而能威者,何也?以其無備,知其有餘也。夫備生於不足,不足之形見於外,則威削。(《東坡易傳》卷二)
故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信也,順也,尚賢也,此三者,皆六五之德也。(《東坡易傳》卷二)
在蘇軾的解釋中,六五爻所象徵的君主能夠虚懷納賢,履信思順,所以能夠一陰收群陽,得到衆臣的擁護。而九二則象徵非大車不能載的臣子,因六五虚懷而容之,才欲爲前往。蘇軾認爲,“信”是君臣相會的前提,也是實現君臣共治的基礎。
以“信”來貫通各爻位的對應關係,並將其闡釋爲君臣互信的政治結構,這是《東坡易傳》中較爲常見的解卦模式。再看以下《益卦》中的解釋:
是受益者臣也,則以永貞於五爲吉,王也,則享帝爲吉,皆受益而不忘報者也。(《東坡易傳》卷四)
《益》之九五……惟信二也,故二信我;我惟德二也,故二德我。“有孚,惠我德”,“永貞”之報也。(《東坡易傳》卷四)
總之,蘇軾在講到君臣關係時,尤其强調君主以“誠”對待臣子,保持君臣之間互信不疑的良好關係。如上舉《大有卦》《益卦》中象徵君主的第五爻,皆因虚懷有信而得到臣子的擁護,故其前程皆貞吉有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