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旺
趙次公,字彦材,蜀人,活動於兩宋之際,因對杜甫、蘇軾兩大詩人的詩集作注而享有盛名,而其詩文作品傳世較少。文章方面僅有《杜詩先後解自序》①《杜工部草堂記》《黄鹿真人碑文》②3篇,詩歌方面僅有《和東坡海棠》《和東坡定惠院海棠》2首“和蘇詩”③及《登岳陽樓》《春日》④2首“效杜詩”。計文章3篇,詩歌4首。筆者在《四河入海》⑤所引的趙次公注中輯出了趙次公對蘇軾詩歌進行追和的佚詩47首,並在拙稿《趙次公“和蘇詩”輯考》⑥(以下簡稱爲《輯考》)中對其總數、性質、創作年代、刊刻及流布情況、詩歌特色、自注的價值、創作動機、文獻意義等進行了考察,現將主要結論概括如下。
趙次公以《東坡集》及《後集》爲底本,遍和蘇詩1950餘首,紹興六年(1136)至十八年(1148)的十餘年間,“和蘇詩”的創作已完成近半,而這一時期與其完成《杜詩先後解》的時間有部分重合,次公之子趙虎將“和蘇詩”與《杜詩先後解》合刊行世,此書亦稱《男虎録》。《男虎録》曾流布至南宋首都臨安,但至13世紀中期,除有少量私家收藏外,已不流通於書肆。15世紀前後,該書東傳日本,爲五山禪僧注蘇詩所用。(www.xing528.com)
趙次公“和蘇詩”可依内容分爲以人物爲中心的和詩與以事物爲中心的和詩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可歸納爲“代和類”“和補類”“同題擬作類”等三小類。其詩風兼有宋詩理趣及江西詩派的特色,又由於“和蘇詩”與蘇軾原詩同題同韻,具有擬作的性質,少數作品明易通暢,亦有全篇皆用擬人法的作品,受蘇詩的影響較爲明顯。以上爲《輯考》的主要結論。
南宋初年,江西詩派是詩壇的主流。可遺憾的是,該時期出身於蜀地的文人,除了韓駒之外,幾無大詩人産生。這種情況,反映在南宋初期詩歌研究領域則是忽視了對蜀地文人的作品研究,大不利於對南宋初期詩壇的整體認識及把握。因此,蜀地詩人趙次公的登場有其特别的意義。本文從趙次公的創作方式、“和蘇詩”中的杜詩技巧影響、對“屋下架屋”現象的回避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嘗試揭開詩人趙次公的“神秘”面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