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陵州任上,文同甫一上任就訪民疾苦,查訪到“爲其民之深害,久而不能去者,惟管内仁壽等四縣百姓,每歲輸陵井監煎鹽木柴,共計三十八萬四千二百餘束”。本着“來守兹土,斯民之病,職當救療”的情懷,文同爲民請命,請求朝廷免除苛税。由於事實清楚,有理有據,又有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神宗遂下詔解除了當地不合理的禁令。
在陵州任上,文同甫一上任就訪民疾苦,查訪到“爲其民之深害,久而不能去者,惟管内仁壽等四縣百姓,每歲輸陵井監煎鹽木柴,共計三十八萬四千二百餘束”。遂向朝廷上《奏爲乞免陵州井納柴狀》,在狀中,他以深切的同情心描寫了百姓輸柴的慘狀:“納柴之處,見所輸之民,無老與幼,皆悉荷負。有縣界闊遠,奔走百里之外,陟歷深阻;忽值霜雪風雨,沖冒寒滑;加以期限相逼,勢不能止,攀緣隕越,飲食失所,以至肩踵皸裂,衣裳穿露,身體尫瘠,都無人色,籲嗟之聲,充溢遠近。”本着“來守兹土,斯民之病,職當救療”的情懷,文同爲民請命,請求朝廷免除苛税。知洋州期間,文同體察到國家實行的鹽、茶專賣(鹽榷、茶榷)給百姓生活帶來不便,遂向朝廷上奏《論官場榷鹽宜預爲計度狀》,力圖加以糾正。文中説:“臣竊見本州買賣茶貨行之日久,至今其間措置尚未循理。近又准朝旨盡行榷鹽,不許私商興販,官自置場出賣。然則計其所得之息,實爲深厚。要施行久遠,使之通流不能成弊者,猶有餘議。”朝廷的規定屬於“拍腦袋”的做法,並不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給百姓生活帶來極大不便。文同指出鹽榷之弊,並提出建議:“今既一切禁止,客人不令販賣,官中當須預先爲之計度鹽貨千萬積貯在此。所貴法行之後,日有數千百斤轉賣出於民間,復日有數千百斤,般輦入於務内,如此,則源深而流長。若彼中馱乘稍闕,或更有應副他處使用,並道途諸般阻滯,不能接續來至於此;當此之時,鹽不足矣。”由於事實清楚,有理有據,又有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神宗遂下詔解除了當地不合理的禁令。文同爲洋州百姓解決了一大困難。(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