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侨在抗战期间重庆创业

华侨在抗战期间重庆创业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慰问团成员包括东南亚各国华侨代表近100名。1941年5月,新加坡侨领胡文虎,倡导国内外实业界集资法币1000万元,在重庆建立“华侨企业公司”,先后从事西南锡、铁、煤开采,后又兴办农垦。另外,金融业也是华侨在重庆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大西南抗战大动脉的滇缅公路急需汽车轮胎等大批橡胶制品,他们决定立即筹办橡胶厂以支援抗战并填补国内橡胶工业空白。

华侨在抗战期间重庆创业

我们家祖居台湾父亲陈维新于1912年1月18日生于台北一个工人家庭。当时台湾已沦为日本殖民地,祖父陈曲耳在日本人办的铁路工段当冷轧工。父亲14岁时,祖父去世,家中7个弟兄姊妹,生活非常困难。

在台北市同文学校毕业后,父亲相继到烟厂及铁厂做工。后来偷渡离开台北,先后到香港、广州和厦门谋生。1936年只身闯南洋,在马来西亚怡保市利群橡胶公司做工,从练习生做到簿记,后来当上了经理。

1939年,中国抗战进入第三年。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归国慰问团”。慰问团成员包括东南亚各国华侨代表近100名。他们回到祖国,一方面分赴前线开展慰问活动,另一方面筹划兴办实业支援抗战。

慰问团通过调查,结合东南亚特点、华侨实力及抗战急需,先后兴办了以生产奎宁和时令药为主的制药厂、电化厂及橡胶厂。这些企业在抗战时期及后来的国家建设中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整理者注:《重庆统战政协文史资料丛书》记载,1940年6月南洋侨领陈嘉庚、庄西言和郭兆麟等集资在重庆开办“中国药产提炼有限公司”,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新式提炼药厂,生产药物91种。1940年,新加坡华侨谢吉安集资100万元在重庆组织华侨实业公司,开发川康农工矿业,并在西南开设炼油厂,专门采用土产植物榨油。1941年5月,新加坡侨领胡文虎,倡导国内外实业界集资法币1000万元,在重庆建立“华侨企业公司”,先后从事西南锡、铁、煤开采,后又兴办农垦。1943年,缅甸华侨梁金山筹资组建“中国侨民公司”,投资法币1500万元。1944年12月,胡文虎之虎标“永安制药厂”由桂林迁入重庆生产。菲律宾华侨秦望山、叶松生等在长寿创办“中国电化厂”,用电解方法生产电石,供缺电或停电照明用。在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德国华侨张寿星机智地将6万元美金分别塞入6斤多核桃和十几支牙膏皮内带回祖国。他在重庆南岸办了“华侨织布厂”和染布厂,生产军用棉布和棉衣。另外,金融业也是华侨在重庆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1942年8月,侨领曾纪华、戴槐生等联合内地人士集资法币800万元设立“华侨工业银行”。1942年底,又有“华侨信托银行”“华侨实业银行”“华侨建设银行”等开业。1943年5月,华侨参政员连瀛洲等联合各地华侨集资,创办“华侨联合银行”。战时华侨金融业华侨投资数量虽无确切统计,但仅以上投资总额估计至少在2亿元以上)(www.xing528.com)

橡胶厂是由马来西亚橡胶工业实业家王振相、王金兴及庄怡生等人发起成立的。作为大西南抗战大动脉的滇缅公路急需汽车轮胎等大批橡胶制品,他们决定立即筹办橡胶厂以支援抗战并填补国内橡胶工业空白。终于在1940年与中茶公司联合成立官商合办的“中南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南为名,意指中国南洋华侨的一片拳拳之心。从此重庆有了橡胶工业,这也是我国大西南橡胶工业的发端。

在此之前,西南没有橡胶工业,也没有橡胶及制橡胶的机器设备,只有从南洋把橡胶或半成品及机器设备运进国内。中南橡胶厂总经理庄怡生伯伯约请父亲加入他的橡胶厂。父亲接到邀请,不管个人安危和得失,不顾利群老板挽留,毅然辞去在利群橡胶公司的经理职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中南橡胶厂的紧张工作中,在马来西亚采购物资并抢运回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