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配合政治上的变法,提出改良戏曲口号,作为灌输文明、开启民智的手段。尤其当变法维新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残酷扼杀时,梁启超等人在失败中更加清醒痛切地感悟到“新民之道”的重要,提出用通俗的文艺形式醒民、新民和变革社会的主张。在“小说界革命”的同时,也拉开了“戏曲改良”的序幕。这不仅是因为在晚清戏曲被统称为“小说”,更重要的是,梁启超等人还看到戏曲在开启民智、移风易俗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因此将它直接纳入为改良政治服务的轨道。因为天津戏曲艺人早在清道光年间就编演过宣传禁烟的时装戏《烟鬼叹》,有编演时装新戏的传统,所以,“戏曲改良”的口号一经提出,天津的文化艺术界便率先行动,予以响应。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坐落在北马路官银号附近的大观茶园落成,这是一座与“戏曲改良”相匹配的演出场所。茶园的主要股东是实业家宋则久,武清籍梆子艺人崔德荣(艺名灵芝草)作为合伙人,也投入若干股本。提到宋则久(1867—1956年),人们都知道他是我国抵制日货的第一人,以创办中华售品所享誉海内外。但不一定知道,当年他还曾在天津积极推行改良戏剧,为支持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作出过贡献。彼时的宋则久,因忙于“敦庆隆绸缎庄”的生意,茶园的一切事务概由崔德荣负责处理。崔德荣除了演戏,还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从很早就尝试改良新剧。所谓改良新剧,是以新的艺术手段对旧有的戏曲形式进行改造出新,表演的内容为揭露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反对君主独裁、提倡民主政治、要求社会平等、歌颂革命志士之类。崔德荣在大观茶园所演《佛门点元》、《海潮珠》、《青云下书》等改良新戏,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在辛亥革命前后,发挥了一定的舆论鼓动作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通州青年学人潘子寅从日本回国,愤于国家危局而投身大海,天津文人李琴湘据此实事编写了时装戏《潘烈士投海》,为鼓吹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教育家严范孙执笔修润剧本,增添“仁川江外水粼粼,莫忘通州潘子寅”等唱句,并亲自出面邀请上海皮黄艺人王鸿寿到天津主演。《潘烈士投海》面市,在天津开了编演时装戏之新风,一时间天津成为“戏曲改良”的重要实验基地;而中国戏剧史是把春柳社创建之期定为中国话剧诞生之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崔德荣在大观茶园露演梁巨川编写的《桂岭劳人》(亦名《混沌洲》,内容表现鲁漆室女忧国的事),由于内容宣扬女子爱国和道德节义,舞台上的技术处理较之一桌二椅的传统戏多有出新,从而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大观茶园也因此从遍布天津四面八方的众多茶园中脱颖而出。
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新剧团体“春阳社”的王钟声,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率领上海春阳社北上天津,在大观茶园演出《张汶祥刺马》、《迦茵小传》等一批新剧。这些新剧摆脱了传统戏曲歌舞化、程式化模式,以生活化的语言、表情动作抒发剧中人的内心情绪,令看惯传统戏曲的人们以为它不像演戏,更像真的生活故事,从而引起观众对新剧(即早期话剧)的兴趣。王钟声在天津还引导表演传统戏曲的专业艺人编演改良新剧(传统戏曲的变异形式),鼎鼎大名的戏曲女演员刘喜奎,就曾带头搬演了《爱国血》、《宦海潮》等一批改良新戏。在王钟声等新剧先驱们带动下,新剧的种子很快在天津生根、开花。王钟声在津期间,还以春阳社名义在《大公报》刊出一篇《意见书》,公开鼓吹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的睡狮”,并且明确提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
同年10月,王钟声再次北上天津,与天津移风乐会会长刘子良一起,游说正在和李煜瀛等人酝酿成立国外工商图进会的爱国实业家宋则久。宋则久明确表示,拥护通过戏台教化推动移风易俗、改良社会的主张。他请王钟声与其合作,创建天津新舞台有限公司,把大观茶园进一步建成天津地界尝试改良新剧的中心。
宋则久投资翻新大观茶园,增设转台以便表演新剧。改造翻新的大观茶园竣工后,更名为大观新舞台。揭幕日前,宋则久以新舞台有限公司的名义在《民兴报》上著文,申明大观新舞台宗旨:“目下戏曲办法约分二类,一为旧戏改良,以原有戏曲去其污秽淫乱者,务使妇人孺子皆能听受,更欲使入吾馆者能启发善良之观感;一为纯粹新戏,仿照西洋新派,以戏之演各种历史,并于舞台上点缀风景,务使节节得真,丝丝入理,使听者俨如躬逢其时、亲临其地。”他还亲笔制定由经理监督实行的《大观新舞台文明戏园营业规则》,共26项细则,内容包括准许女性群众进入戏园看戏,每天留出固定位置专卖女座,由此破了自清入关以来妇女不准进入戏园的禁忌。细则还规定戏票按座位分等级、定价公开,不准另索小费;观众进入戏园,有专职接待员引导入座。率先革除旧式茶园陋习的26项细则公诸报端后,茶园业这些前所未有之举,备受社会各界关注。(www.xing528.com)
宣统元年农历八月十二(1909年9月25日),以演文明新戏标榜的大观新舞台,举行改建、易名后首演,由王钟声领衔主演揭露官场黑暗的新剧《缘外缘》。王钟声扮演妓女身份的女主角真真,其他角色分别由小孟七、日日红、金月梅、万铁柱、阎子恒、刘长林、沈韵秋等红极一时的皮黄、梆子名角扮演。演出那天,宋则久以新舞台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在剧场门外亲自迎接各界观众。那天所演新剧《缘外缘》,因无剧本流传,故情节今已无从稽考,只能从当时报纸评介文章窥知一二。如《中国萃报》有文称:《缘外缘》的舞台上“妓女与军官陈文锦问答处,棒喝官场,言词激烈。而结婚离婚之际,又复风流妩媚,极缠绵之致,更非言语所能形容者,洵为剧界放一异彩。至于电灯之辉煌,布景之光怪,转台之陆离,尤为余事。拍掌之声,震人耳鼓”。从这则观剧纪实不难揣摩,这是一出使用了灯光布景的时装戏,既有针砭时弊的情节,又有新式婚姻等移风易俗场面,无论所演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均为旧剧戏台所罕见,在天津可说开了风气之先。
此后,王钟声在大观新舞台还演出了弘扬林则徐爱国之志的《林文忠禁烟强国》、批判奸佞贪财误国的《朝金顶》以及《孽海花》、《爱国血》、《浸海石》等改良新剧,对天津戏剧界影响很大。这有力地推动了新剧在天津的发展,并且为日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提供了舆论支持。
1911年12月3日,新剧运动的倡导与实践者、著名辛亥革命志士王钟声,因在天津策划北方起义被清政府杀害。此后,宋则久在大观新舞台悬挂王钟声大幅便装照片,表示对这位戏剧伟人的敬佩与纪念。他肩负繁重的商业事务,依然花费一定的精力兼顾大观新舞台的方针大计,继续推行戏曲改良,在演出梆子、京戏的同时,优先照顾天津百姓称做文明戏的改良新戏,积极为文明戏提供与群众交流的场地。
王钟声殉国后,河北梆子名演员杨韵谱(艺名还阳草)立志继承先烈遗志,身体力行于时装新戏,他在天津引导并陪伴女演员刘喜奎先后排演了《宦海潮》、《黑籍冤魂》等针砭时弊、移风易俗的改良新剧。1913年刘喜奎在天仙舞台与杨韵谱、尚和玉、李吉瑞等人合演时装新戏《新茶花》,剧演留学生陈少美和爱国妓女辛瑶卿热恋,辛瑶卿真情激励少美投笔从军的故事。剧中针砭时弊,言辞激烈,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心天津,公然喊出这样的台词:“热心革命当热在心里,岂可只热在口头上?凡常常自诩举之可以告人者,假革命耳!”有人在报上著文称赞这台戏“为一般假共和党人痛下当头一棒”。彼时,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向来不准学生进戏园看旧戏,当他从报上看到刘喜奎在天仙舞台演《新茶花》的评论后,亲往戏园实地考察,认可这果然是一出积极向上的好戏,遂准许学生有组织地到天仙舞台观看演出。
民国初年在天津演时装戏的还有奎德社(初名“志德社”),天津的常月樵、林墨青等文人墨客,为之编撰了许多剧本,并在报纸上发表推介文章。天津南开中学新剧团也给予奎德社许多帮助。据不完全统计,奎德社在天津演出的时装戏有百余部,其中《恩怨缘》、《华娥传》、《一元钱》等剧目,都是从南开新剧团编创的话剧移植,并成为保留剧目。渐后还演出了诸如《新茶花》、《少奶奶的扇子》等一些根据外国名著改编,或取材于时事新闻、古今小说、电影故事的新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