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西北工学院纺织系发展

抗战时期西北工学院纺织系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9月10日南京政府教育部发布16696令,令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为基干,迁往西安,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三校多数师生迁往西安,部分师生和教学设备没有西迁。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设有机械、电机、航空、水利、土木、矿冶、化工、纺织、工业管理9个系,纺织系主任张汉文,专业教师有张朵山、郭鸿文、崔崑圃、吴文娘、孙金铭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9月10日南京政府教育部发布16696令,令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为基干,迁往西安,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三校多数师生迁往西安,部分师生和教学设备没有西迁。1938年3月山西临汾失陷,日军兵临风陵渡,危及西安,临大师生离开西安,经宝鸡徒步500余里穿过秦岭,到达陕南汉中。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重庆教育部发出汉教字第6074号训令,令北洋工学院、平大工学院(设有纺织系)、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在陕南城固县城南20公里山区的古路坝,分院在城固县七星寺村,是一年级新生就读地。西北工学院设有机械、电机、航空、水利、土木、矿冶、化工、纺织、工业管理9个系,纺织系主任张汉文,专业教师有张朵山、郭鸿文、崔崑圃、吴文娘、孙金铭等。

抗战期间,在陕南的山区农村,各方面物质条件十分匮乏,西北工学院沿袭了北洋大学的教学传统,采用全英文教学,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各个教学环节,均采用英文,课堂板书为英文,教师讲解是中文和英文相结合的双语教学,当时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适应全英文教学,是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一年级新生分班不分系,各班所学课程相同,升入二年级后可自由选择专业,实行淘汰制,晋升二年级的淘汰率很高,军事化管理,学习和生活非常紧张。大多数同学来自敌占区,经济上完全靠政府贷金,扣除伙食费外,剩余发给个人,购买夜间学习用蜡烛、学习用纸和生活用品,生活非常艰苦。在硝烟弥漫和艰难困苦的年代,教师们全身心地教课,学生们全身心地学习。一年级新生秉烛夜读的“七星灯火”,曾传为佳话。(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