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县设置时间和背景,唐代的长汀县是独特的

六县设置时间和背景,唐代的长汀县是独特的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六县设置的时间和背景在汀江流域六县中,只有长汀县设置于唐代,当时汀江流域闽西五县之地几乎都属长汀县管辖。从宁化县的前身——黄连镇的设置到大埔县的设置,其间经过了八百五十余年,而与宁化县的设置是基于当地土豪的意愿不同,汀江流域地区六县的设置都是出于朝廷强化统治的目的。

六县设置时间和背景,唐代的长汀县是独特的

(一)六县设置的时间和背景

在汀江流域六县中,只有长汀县设置于唐代,当时汀江流域闽西五县之地几乎都属长汀县管辖。长汀县城,既是长汀县衙所在地,也是汀州州衙所在地,长汀县的设置与汀州的设置同时。

连城、武平和上杭三县,置于宋代。据《临汀志》记载,绍兴三年(1133)[1],析长汀县古田乡六团里之地,置连城县。其原因在于长汀县“其境阔远”,连城一带“去县三百余里,弱者难于赴诉,强者恣其剽掠,居民商旅,皆元聊赖”,故置县以强化统治。〔32〕南唐保大四年(946),原长汀县属下的南安镇和武平镇,被合并为武平场,淳化五年(994),武平场升格为武平县。大历四年(769),为理铁税而置上杭场,淳化五年,上杭场升格为上杭县。

永定和大埔二县都是在明代设置的。永定县之地原属上杭县,距离上杭县衙较远。成化十三年(1477),当地时隔十四年,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民众暴动,朝廷派军队镇压后,于翌年设置永定县,其目的在于防止民众暴动。大埔县之地位于闽粤交通要卡,宋代时一直有“矿徒”、“盐徒”在此聚群扎营。宋末元初,长汀“盐徒”余氏曾在这里占地为王二十年,后虽为元朝镇压,但只要闽粤地区一有暴动,这里必定成为暴动者的根据地,为此,明朝廷于嘉靖五年(1526)年在这里设置大埔县。不过,之后还是有蓝松山、余大春、刘全、钟凌秀等先后以大埔为根据地,进行反抗官府的民众运动。(www.xing528.com)

(二)比照:宁化县的设置和背景

宁化县的设置不仅早于汀州境内其他各县,而且在汀州之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黄连峒、黄连镇和黄连县。隋末,福建“土寇蜂起”,族群间经常发生互相攻斗。其时,黄连人巫罗俊虽年少,但智勇双全,在黄连峒筑堡垒,保护相邻,使敌寇不得入侵,于是黄连峒一带的民众都争相依附于他,寻求保护。之后,巫罗俊又率领民众开垦山地,砍伐木材,扎成木筏,运往吴国贩卖,从中获得利润;并用“占卜之术”掌握时机,不断扩张领土范围。至贞观二年(629),巫罗俊向朝廷建言,“黄连峒地广人众,可授土定税”。结果,巫罗俊得到了朝廷封给的官职和在当地的管理权。傍上朝廷之后,巫罗俊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东至桐头岭、西至站岭、南至杉木堆、北至乌泥坑的广阔地区全都成为巫罗俊的统治领地。有了这样的基础,唐朝廷于乾封二年(667)在黄连峒置黄连镇。到了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又因黄连峒人罗令纪的请求,升黄连镇为黄连县。〔33〕开元二十四年(736)设置汀州,黄连县归汀州管辖;天宝元年(742),黄连县被改名为宁化县。〔34〕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黄连峒当地的土豪在宁化县的前身——黄连镇及黄连县的设置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是汀江流域地区其他各县的设置过程中所不曾存在的。

从宁化县的前身——黄连镇的设置到大埔县的设置,其间经过了八百五十余年,而与宁化县的设置是基于当地土豪的意愿不同,汀江流域地区六县的设置都是出于朝廷强化统治的目的。这八百五十余年,可以说是汀江流域地域社会逐渐由“化外”进入“化内”的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是当地民众对中原王朝统治的持续抗争和中原王朝对当地社会统治的不断强化。在这一双方彼此抗衡、互相斗争的过程中,王朝统治方面既有“以诚意招抚敌寇”,使“昔日之魁首”成为“今日之长正”、昔日的“乱党”成为今天的“编民”这种相对平和的形式;〔35〕也有出动官府军队,平定“敌寇”这种武力镇压的形式;〔36〕更有发展官学教育,以儒学教化百姓的方式。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汀江流域地区由“化外”向“化内”的转型过程,始终与“化外”与“化内”之间的斗争和协调相伴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