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手工业和流通业在汀江流域地区居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从当时这一地区的市场网络也可见一斑。
(一)本地市场网络
1.墟市分布
中国历史上,“市(常设市)”和“墟(定期市)”在构成市场网络的同时,还发挥着各自特有的功能。大致说来,被称为“市”的地方,在空间形态上,集中了很多店铺和中转贸易机构;在功能上,以“坐卖”和中转贸易为主。在“市”中进行的中转贸易大多是双向的:“一方面输入其他地区的产物,并把它有计划地在其控制范围进行配送;另一方面集中当地产物,把它销往其他中心市场或上位城市中心地”。〔120〕所以“市”,既相当于所谓“中心市街”,也相当于所谓“中间市街”。〔121〕“墟”,也称为“集”。谓之“集”,取“人聚则为‘集’”之意,喻集市日人群聚集之景;谓之“墟”,取“人散则为‘虚(墟)’”之意,喻集市结束后人群尽散之景。从功能上说,“墟”是乡村中这一地方的产物与另一地方生产的生活必需品进行交换的“定期市”,交换或买卖的“零细寡少”是其特征。“墟”的主体不同于“市”,是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和行脚商,“墟”的场所和日期都是由他们决定的。精通宋代商业史的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历史上,“墟”和“市”在市场网络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墟”是“农村市场”,而“市”则是“处于中小商业城市和农村市场之间的半农村市场”。〔122〕
汀江流域地区在史料上留下名字的墟市,宋代时有18处,大多分布在长汀一带(见表4.7);至明清时期,墟市增加至123处,南部的上杭、永定、大埔一带尤为兴盛(见表4.8)。清末至民国初期,墟市数量更多,上杭、永定一带,大约每5—10公里就有一处墟;墟的周期也更短,从十日市缩短为五日市,大埔一带的定期市几乎都成了“逐日市”。〔123〕并且,还有不少墟,实际已形成街市,如大麻墟“民居鳞次,市店蝉联”;太平墟“卿民环处,市店纵横”;〔124〕白堠墟的商铺达到百余间。〔125〕
在汀江流域的墟市网络中,汀州城和峰市位于交通要冲,具有大量销售和中转贸易的功能。下面,看一下汀州城和峰市的商业概况。
表4.7 宋代汀江流域闽西地区的墟市
资料来源:胡太初:《临汀志》。
表4.8 明清时期汀江流域地区的墟市
续表
资料来源:乾隆《汀州府志》、康熙《埔阳志》、乾隆《上杭县志》、光绪《潮州府志》、民国《连城县志》、民国《永定县志》。
2.汀州城
汀州城,也是长汀县城。这座现今看来很不起眼的小城,历史上曾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汀州城既是汀州(府)衙的所在地,也是长汀县衙的所在地,汀州(府)衙和长汀县衙之间仅相距“二百步”,因此从唐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汀江流域地区的政治和行政中心。其次,汀州城位于汀江航道北端的起点,并与赣南接壤,长汀、宁化、清流、归化和赣南等地的产品通过这里运往上杭、永定、大埔、潮州、汕头方面,而来自潮州、汕头、大埔、永定、上杭等地的商品经由此地运往长汀、宁化、清流、归化和赣南方面,于是,作为一个自然形成的跨地域贸易中心,汀州城成为当地最主要且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再次,历史上汀州城与瑞金城之间的陆路通道,是长江流域地区和潮汕地区之间的主干道中的一段重要线路,所以汀州城曾不仅是连接闽西、赣南和粤东北三地的纽结,还是联结长江流域地区与潮汕地区的纽结。
宋代以来,很多手工业者和商人在汀州城建厂、开店。南宋时,汀州城已经是街道两边工房店铺栉比,从日出到日落整日热闹喧哗,其繁荣景象“与江、浙、中州毫无二致”。〔126〕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汀州城的区域范围也不断扩大,超越北宋治平年间修筑的旧城墙,老城内有三坊,而新城已有二十余坊。〔127〕宋代的汀州城,在斯波义信的代表著作《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被作为宋代城市和市场发展的一个案例。〔128〕明清时期,汀州城继续“扩张”,在城墙之内进一步形成东、南两个商业区,在城墙之外也形成多个商业和住宅区。〔129〕
汀州城内的商业经营者,除行商外,还有“座商”和“客商”。所谓“座商”,是在汀州城开设店铺的商人,据1936年的统计,当时汀州城有“座商”840余户,其中四分之三为本地人,四分之一为外地人。“客商”,也被称为“庄客”,相当于外地商户在汀州城的代理商,其中,有很多是来自潮州、汕头、梅县、广州的粮食、烟草、纸等商品的批发商。〔130〕“座商”有商业同业公会,而“客商”或客籍“座商”则组成地缘性组织,如连峰会馆、广东会馆、吉安会馆、龙岩会馆、潮州会馆、八邑会馆、江西会馆、上永会馆等。〔131〕
要说主要贸易商品,从汀州城外输的主要有木材、纸类、烟草、书籍等,主要销往潮州、汕头方面;而从潮州、汕头方面输入的,主要有盐、粮食和生活用品。民国期间,这两方面的营销额大致平衡,都在900万元左右。其中,米盐贸易最为兴盛。至迟从明代开始,汀州人就把当地产品运往潮州、汕头出售,然后在潮州、汕头买回食盐,再与赣南人交换江西大米。
3.峰市
峰市,以1940年3月31日为界,之前归属上杭县,之后归属永定县管辖。历史上,这里盐和矿产品的走私贸易一直十分昌盛。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为保障官盐运送的安全,官府在峰市设兵营抚民馆,并以此为中心筑建了抚民城。明万历四年(1576),基于该地在经济和治安上的重要性,官府又将抚民馆升格为上杭县分县,由汀州府直接管辖,并在河头坪修建河头城,作为分县的县城。
峰市的主要商业街长约1公里。据1910年前后到过此地的日本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留下的记载:“峰市虽说只是福建西部山区里的一个小镇,但因汀江的这一段水流特别湍急,大船无法航行,上行或是下行的船只到了此地都只能卸货,中转贸易由此兴盛,批发商、零售商沿江岸一家接一家,长达二里余,此沿河一条街最为繁华;另外还有二、三条小街由江边往山的方向延伸,皆不太长。街市由此分为二区,各名之为‘上街’和‘中街’(或‘正街’),然彼此之间并无优劣之别。”〔132〕
如上所述,峰市是一个凭借特有的地理条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市镇。峰市和大埔县石下堤之间长约的五六公里的汀江航道,险滩密布,被称为“棉花滩”。因此,顺汀江而下往潮州、汕头、梅县等方面的货船,要在这里卸货,改为陆运,靠挑夫运到石下堤;而由挑夫从石下堤运来的来自潮州、汕头、梅县等地的货物要在这里装船,再顺汀江而上运往汀江流域各地。另外,人们在这里把从上游漂流下来的木筏拆解开来,使其一根一根地漂流过棉花滩,然后在石下堤再把它们重新扎成木筏,继续顺流而下,往潮州、汕头。处于这种地理位置,峰市的中转贸易非常繁荣,到明代受到朝廷所重视,从清代到民国初期,更是盛极一时,民国六年(1917)该地交纳的商业税达到15 457银元。〔133〕
峰市码头包括六个码头和石堤仓库,是汀江流域最大的码头。峰市最古老的街叫“熠滩街”,街上有三十多家来自上杭或长汀、赣南等地商人经营的商行,主要是食用油、大米、大豆等商品的批发店。商品的销路,主要是永定县内的城关、湖雷、坎市等方面。其次是河头街,这里每隔五天有一墟,商品主要是上杭、永定一带的产品。而最热闹的是峰市街,包括上街、横街、三角坪、中街、九坎百、鱼湖街、拐子石面(上、下),全长约六七百米,中转贸易主要集中在这里。清末时有批发商及零售商店32家。代表性的商品有盐、木材、纸、烟草等,其他还有闽西和赣南产的笋干、药材、竹器,扬州的草席、草垫,大埔的瓷器、灯油、洋货等。较大的盐商有德华承、丰兴、正昌、大源、广福、海兴,老板几乎都是梅州人或潮州人。较大的木材贸易商有峰市人经营的怀顺纲、潮州人经营的三益纲和连城人经营的连城纲。
1905年,政府在峰市设置了邮政代理所,第二年将其升级为二等邮局。施坚雅认为,从邮局的等级可以看出当地行政和商业活动的等级。〔134〕而按邮局等级标准来看,峰市与汀江流域的各个县城享有同等待遇。〔135〕另外,民国初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汇丰银行等当时的主要银行都在峰市设有分行。〔136〕
(二)外拓市场网络
1.赣南地区
汀江流域闽西地区与赣南接壤,位于溪水和贡水汇流处的瑞金城与汀州城之间的陆运交通线,是连接两地重要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汀州居民不仅依赖江西的大米,而且随着纸、烟等产业的发展,走进了赣南市场。瑞金地区历史上也曾盛产竹纸和烟草,其烟草大部分为汀江流域地区的商人所收购,先运回汀州城,再经由汀江—韩江航道,运往潮汕地区,在那里又被作为福建烟草的原材料,销往其他地区。〔137〕常驻瑞金的汀江流域的烟草商和纸商组成的“福建商会”,曾是瑞金城里最大的会馆,到民国时期还有500名以上的会员。〔138〕
2.梅江流域地区
汀江和梅江都属于韩江水系,是韩江的上游,二者在大埔县三河堤合流而为韩江,因而汀江流域与梅江流域之间的市场往来,既有通过陆路的,也有通过水路的。很早以前,汀江流域的居民中就有很多人移居梅江流域,梅江流域的居民也大多指称自家先祖来自汀江流域。两地的市场古来就交往密集,两地市场之间的人口流动、盐、纸、烟草等商品的买卖,连成一体。清末时,有不少上杭人专程去梅州学习机器纺织,也有不少上杭的商号专门聘请梅州人来上杭传授机器纺织技术。〔139〕
3.潮汕地区
潮州、汕头是韩江流域的商业中心。在自然条件方面,潮汕地区与汀江流域地区全然不同:不是群山连绵的山区,而是开阔的沿海平原;土地肥沃,号称“只要用锄耕作,就没有不丰收的”。因此,当地产品种类也不同于汀江流域。两地居民自古互通有无,贸易关系源远流长。古时有以盐为中心的贸易,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两地贸易进一步发展。清代,在潮汕地区各个较大的墟市,从早到晚无处不见汀江流域地区商人的身影。〔140〕汀江流域地区的木材、纸、烟草等主要产品大多运往潮州和汕头,一方面满足潮汕地区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经由潮汕地区走向其他地区,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而潮汕地区的市场,也由于来自汀江流域地区的丰富的产品供应而获得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汀江流域地区成为潮汕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代到民国初期,不仅汀江流域地区本身,而且赣南地区也因汀州城的中介,一起成为潮州商人主要经商范围的“东界”。〔141〕
汀江流域地区的工商业者还通过潮汕走向更多的地方。清代,上海、苏州、杭州一带都有汀江流域工商业者的同乡、同业组织,如温州汀州会馆(1736年建立,位于温州城西门外)、上海建汀会馆(建于1796年建立,位于南市翠薇庵)、上海蓝业会馆(1873年建立,位于生义街)、乍浦闽汀会馆(1748年建立,位于乍浦总管街)、吴县汀州会馆(清代建立,位于二八都五图上津桥)、海阳汀龙会馆(清代建立,位于海阳城内)等。〔142〕
(三)大埔的商业和商人
市场网络主要通过商业活动而构建,商业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商人。汀江流域地区的商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兼营经济作物种植或手工业者居多;资本不多、甚至完全没有资本的流动商贩居多;归属于“纲”、会馆等地缘或业缘组织者居多。在汀江流域地区的商人中,大埔籍商人最为活跃。以下,从县内外两个方面,了解大埔的商业活动。〔143〕(www.xing528.com)
1.县域内商业活动
大埔县域内的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中转贸易。主要把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地区生产的纸、竹木、炭薪、烟草、器物等销往潮州、汕头方面,把来自潮州、汕头方面的布料、盐、日常用品等销往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地区。这种中转贸易主要集中在大埔城神前街、石上堤和虎头沙。
第二,本地产品的外销。民国时期销往外地的大埔本地产品有数十种,其中,年输出额在10万元以上的有瓷器、柴木、竹子、烟丝和木炭;又以瓷器为最高,往往超过70万元。
第三,在县内贩卖外地商品。民国时期输入大埔、并在大埔销售的外来商品也有数十种,其中年输入额在10万元以上的有大米、土布、洋布、海鲜、食盐、大豆、煤油,又以大米为最多,年输入额达到300万元。
第四,在县内贩卖当地产品。
比较输入和输出的商品,有两点现象十分值得留意。
首先,粮食(包括大米、米粉、面粉等)是从外地输入大埔、并在大埔县域内销售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中,仅大米一项,每年的输入额就达到300万元。上面也曾述及,粮食在输入商品中占较大比例,这是整个汀江流域商业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汀江流域地区与以粮食自给自足为特点的普通农业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其次,年输入商品总额比年输出产品总额多370余万元。由此可作两点推测:第一,大埔籍商贩中有一部分人只从事商业活动、或以经商为主业;[19]第二,到外地经商务工的大埔人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已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至少已有能力定期寄钱回家,维持留守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
2.县域外工商活动
从明代开始,就有很多人走出大埔,外出经商务工。民国《大埔县志》记载了民国时期大埔人在以下城市的状况。
■广州
常往广州的大埔人约有450人,他们主要经营铁铺、铜铺、银行、钱庄、药房、中药铺、矿业公司、染坊、理发店、织布厂等。同乡会组织中,以大埔公会最为活跃。
■汕头
常往汕头的大埔人多得无以计数,他们主要经营银行、钱庄、医院、药房、中药铺、旅馆、铁铺、铜铺、茶叶店、烟草店、制衣店、黄包车行、机器制造厂、织布厂、染坊、理发店、食品店、英语补习学校等,范围极广。同乡会组织中,除几个大埔同乡会之外,还有和永定人、丰顺人共同组成的“三属同乡会”以及和梅州五县人、永定人、丰顺人共同组成的“八属同乡会”等。其中,“三属同乡会”建有为同乡服务的医院,“八属同乡会”建有为同乡服务的学校和墓区。
■潮州
常往潮州的大埔人至少在3 000人以上,其经营范围与常住汕头的大埔人一样,涉及行业相当多,其中铜铺和锡铺多达120余家。同乡会组织也不少,有的同乡会组织建有子弟小学和师范学校。
■庵埠
常往庵埠的大埔人甚多,其经营主项是制衣店和锡铺。
■丰顺
丰顺的锡铺、当铺、杂货店,大多为大埔人经营。
■东陇
常往东陇的大埔人约150余人,大多经营制衣店、锡铺、铁铺。当地有由梅州五县人、永定人、丰顺人、大埔人组成的“八属同乡会”。
■松口
常往松口的大埔人有200多人,其中多经营铜铺或铁铺、制衣店,还有不少木匠。
■老隆
常往老隆的大埔人有300多人,当地大埔人经营的商店有48家,其中,海产品商店和糖果店居多。
■漳州
常往漳州的大埔人超过4 000人,多从事铁、锡相关工作。
■上海、苏州
上海、苏州一带,清代中期以后,大埔人增长速度很快,清末时,仅从事烟草或鸦片买卖或相关工作者就有数千人,创造了大埔人在上海、苏州的“全盛时代”。清政府实施“禁烟令”之后,这些大埔人大多迁居上海的租界。清末民国初期,那些之前从事烟草或鸦片买卖的人们中,一些已积攒有一定钱财的人,大多改行从事其他买卖或职业;而一些没什么资金的人则大多返回故乡。民国初期,留在上海的大埔人大约还有1 000人以上,他们经营的公司中实力较为雄厚的有国华银行等。
常住上海的大埔人原来大多加入广东同乡会,1913年,两位大埔籍国会议员出差来上海,一些大埔同乡趁此机会聚会,而经这两位国会议员提议,成立了大埔同乡会。后来由大埔同乡会发起,在沪大埔人集资在上海英美租界建造了大埔人住宅区——茶阳里,还在上海法租界开办了旅沪大埔人公学。
除上述各地外,在广东省内的蓝口、惠州、河源以及台湾、厦门、汉口、烟台等其他许多地方,也都有大埔商人的身影;另外,去往海外的大埔籍人也不少,现今大埔为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大埔籍侨胞有50多万人。
那么,为什么大埔商人是汀江流域商人中最活跃的呢?这与大埔的地理位置有关。大埔“其地皆复岭重冈,滨海只三四百里许,当山海之交”;〔144〕又“介闽粤两省之交,东邻永定,西瞰海阳,南接平和,北控程乡,西南与饶平错壤,东北为上杭连界,六县唇齿,辅车相依。虽曰僻处山陬,实汀潮间一枢轴”。〔145〕处在山海之间,与六县交界,得“汀江—韩江”航道之利,明清时期随着潮汕海洋贸易的兴盛,大埔人置身于汀江流域山海贸易的最前线,“人竞经商。于吴、于越、于荆、于闽、于豫章,各称赀本多寡,以争锱铢利益”。〔1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