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器制造业概况
在汀江流域,冶炼、铸造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汀州城内的天庆观和开元寺里,存留着北宋时期铸造的铜像、铜钟和铁钟;当年汀州府学的大成殿、汀州府衙门旧址,保留着明代制造的回纹菱龙炉和铜钟;武平县城内,尚有明清时代制造的大铁炮。上述这些,都是至今还能看到的文物。这些文物真实地显示了历史上汀江流域地区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的水平。而这里想探讨的是,普通的铁器制造业在汀江流域地区居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历史上,汀江流域各地都有不少居民靠打铁为生。在北部的长汀一带,绝大多数村庄都有铁铺,每个村子都有做铁器或锡器、银器、铜器的匠人。〔114〕在中部的上杭、永定一带,日常生活用的刀和釜、农耕用的锄和犁、木工用的斧和锯、盖房子用的钉和钩等物器,无一不是当地产品。〔115〕在南部的大埔一带,竹坑村、永定坪村等村庄,半数以上的村民在潮州做铁匠。〔116〕而在汀江流域周边的地区,“汀州铁匠”十分出名。例如,在永安县,制作铁器、铜器和锡器等金属器物的行业,全部为来自汀江流域闽西地区的汀州人所垄断;在广州,仅大埔籍人经营的铁铺,就超过100家;在漳州,整条龙眼营街几乎全都是永定人经营的铁铺。〔117〕
(二)“铁乡”高陂
位于永定县北部的高陂镇,自古以来被称为“铁乡”。历史上,烟刀、菜刀、剪刀、剃刀等都是高陂的特产;即使在今天,高陂铁器在福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依然十分有名。各地特产的分布大致如下:睦邻村的烟刀和菜刀,北山村的铗子和剪刀,和兴村的剃刀,黄田村的锭,坪在村和北山村的木工工具。1997年春季,在高陂镇青年L氏的帮助下,笔者跑遍了上述各村,走访了很多“打铁世家”。下面,仅叙述一下北山村打铁历史的概况。
作为行政村的北山村,包括作为自然村的北山村等十几个自然村。其中,半数以上的自然村是“打铁专业村”,几乎所有村民都以制作铁器为唯一的生业。下述三角塘、壕沟上、西门排和陂角,都是这种打铁专业村。
■三角塘
1997年春季时,三角塘村有居民26户126人,各户户主都姓张。村里各家各户都有打铁炉,十一二岁的女孩也会打铁。据《北山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张氏先祖移居到汀州府上杭县太平里秇梓堡张家湾。据三角塘村张氏一族的长老(男,1997年82岁)说,三角塘张氏的先祖至迟在600多年前已定居三角塘,而且自那时开始,族人就是靠制作铁器为生。以他自己家为例,祖父四兄弟、父亲是独子、自己这辈俩兄弟、有三个儿子,所有这些人,无一不是从十来岁就开始打铁的。
三角塘村制作什么铁器,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但剪刀是该村的传统特产。原材料的进货渠道,主要是位于坎市的几家由梅县人或龙岩人经营的铁店;产品有的根据订单生产,有的自行生产后拿到大埔去卖,或通过北山村的商人中转出售。
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制作剪刀一般4—5人一组,所以有时捎带徒弟在内,雇上2—3名工人。而那些雇来的工人,多是北山村(自然村)的村民。
数百年来,不少族人由三角塘村移居他乡,不过,他们在外地大多依然以打铁为生,靠制作铁器维持一家生活。据1997年春在高陂镇上经营一家杂货店的Z氏(女,1997年47岁)介绍,1947年祖父病故,父亲带着她的两个叔叔移居到上杭县城,在那里经营一家打铁铺。她自己十二三岁就开始在父亲的打铁铺里制作铁器,后来出嫁,到三十来岁才改行经营杂货店。据她说,大约300年前,三角塘村张氏有几个族人迁徙到江西于都,他们把新的定居点也命名为“三角塘”,而那个三角塘也是一个铁器制作专业村。
■壕沟上和西门排
壕沟上和西门排是两个紧挨着的自然村。两个村共有三十余户居民,也都是自古以来靠打铁为生的。(www.xing528.com)
当地传统的特产是剪刀,从修剪树枝用的大剪刀到修理指甲用的小剪刀,有十余个品种。20世纪40年代,当地产的“昌字剪”在华南一带口碑非常好。
和三角塘村一样,壕沟上村和西门排村的铁器制作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移居外地的族人也几乎都是继续以制作铁器为生,其主要产品也依然是各种尺寸的剪刀。壕沟上村的一男性居民Z氏(1997年54岁)介绍说,他祖父在同治九年(1870)带全家人移居漳州,在那里开了家名为“正隆茂”的铁铺,制造和贩卖各种剪刀;他父亲五兄弟都出生在漳州,在“正隆茂”开始打铁人生;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回到壕沟上村,而他四个叔叔的后人都留在漳州。
■陂角
陂角,也被称为“辉角”。1997年春季时,这个自然村有村民171户,其中,三分之一是“铁器制作专业户”,其产品主要有木工工具和农具。
那么,为什么北山村一带会集中那么多的铁器制作专业村或专业户呢?基于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能是促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
第一,这一带历史上曾是铁矿区。北山村一带的地理位置,为历史上的秇梓堡。历史上,秇梓堡是最早的上杭县城。据说“壕沟上”这一村名的来历,就是因其位于护城壕边上。上杭一带,在唐宋时期,是重要的铁矿区,大历四年(769),朝廷为“理铁税”而设置了上杭场。保大十三年(955),上杭场治搬迁到秇梓堡。淳化五年(994),上杭场升格为上杭县,县衙最初就设在原来场衙所在地的秇梓堡。唐宋时期,官营、半官营的矿场一般会附设一定规模的冶炼所。从北山村一带曾设有上杭场衙、上杭县衙的这一史实推测,这一带至迟在955年左右就具备冶炼和铁器制造所必要的设备和技术等条件,而且也集中了一批从事冶炼和铁器制作的专门人才。
北山村一带村民的姓氏,也颇值得留意。据1996年的统计,北山村(行政村)5 641名居民中,除200人左右为邱姓外,其余都为张姓(姑且把张姓居民的妻子也作为张姓,把邱姓居民的妻子也作为邱姓)。但是,据说早先并非如此,如三角塘村民的先祖本来是姓“章”的。有一种说法,福建的“章”氏本姓为“钟”,〔118〕而“钟”姓现在被认为是畲族的主要姓氏之一。历史上也许曾经有“钟”姓居民为掩饰自己的“峒民”出生,而将自己的姓氏由“钟”改为“章”吧。[18]不过,据傅衣凌在《福建畲姓考》中的考证,“章”姓原本也不是汉族姓氏。〔119〕那三角塘的“章”氏先祖为何改姓“张”呢?当地人说:“可能因为周围大多数人都姓‘张’,才随大流吧。”
第二,这一带的居民之所以打铁为生,也是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所决定的。北山村一带,耕地特别少,水利灌溉条件也很不好,又没有森林资源。从人均耕地面积来看,高陂镇为0.66亩,在永定县内位居倒数第三;北山村(行政村)仅为0.4亩,在高陂镇内名列倒数第一;而上述打铁专业村或打铁专业户较为集中的村庄都还不足0.4亩,在北山村(行政村)内也属少的。换言之,在那些村庄,自然环境不允许村民以农业为生,也使他们没法像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庄的村民那样,可以靠林木业或造纸业维生。
(三)烟刀生产
讲到汀江流域地区的铁器制造业,就不能不提到烟刀生产。如上所述,明清时期,永定一带,烟草的种植和加工盛极一时。烟草加工,离不开烟刀。所以,烟刀制作就成为永定的一项主要的手工业。洪坑村的日升牌烟刀和睦邻村的胜利牌烟刀,都是永定生产的烟刀中的上品。
清代中叶,洪坑村一带的铁铺主要生产烟刀,其中,又数黄田村生产的烟刀质量最好。至清末时,洪坑村的林仕荣引进新技术,其后代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兄弟进而创造了日升烟刀品牌,成为当时销路最好、声誉最高的烟刀。林氏三兄弟因此致富,合建了土楼“福裕楼”。之后,林仁山之子林鸿图又在1908年开设新厂“日升条丝烟刀号”,扩大了烟刀生产规模,获得了更大财富。闻名中外的土楼“振成楼”,就是林鸿图在1912年和族人一起建造的。
胜利牌烟刀,是睦邻村的邱宋成在20世纪40年代创造的品牌,在1964年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五金名牌产品”奖。邱宋成家也是一个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铁器制造专业户,1997年时,邱宋成已是89岁的老人,他的后代继承了打铁的家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