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汀江流域地区耕地资源的特点,第三章已指出三点: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低下;相对于人口数量而严重不足;土壤性质不太适合粮食作物而适合经济作物。这里进一步考察历史上当地是在什么时候进行大规模开垦的这一问题。
姑且以上杭县为例。上杭县的耕地数量,据乾隆《上杭县志》记载,明代洪武24年(1392)为27.92万亩,成化八年(1482)为27.98万亩,嘉靖元年(1522)为18.20万亩[1],崇祯十五年(1642)为18.43万亩,清代顺治八年(1651)为18.43万亩。但根据1993年出版的《上杭县志》记载,其耕地总数明代为42.32万亩,清代顺治六年(1649)为41.72万亩,民国三十年(1941)为42.47万亩、1949年为40.82万亩。〔4〕两部县志的记载差距相当大,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明代以来,耕地面积基本无甚增加。从汀州的情况来看,耕地总数明嘉靖元年(1522)为127.95万亩,清嘉庆二十五年(1796)为131.53万亩,近三百年间,所增不多。〔5〕而在嘉靖《汀州府志》上也有“山麓皆成陇亩”的记载,这表明其时耕地基本开发殆尽。由此似可推论,汀江流域地区大规模开垦期的终点或在此时。
那么,大规模开垦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对此,这里尝试从历史上“畬田”与“梯田”的关联来分析。据李剑农的研究,梯田的前身是畬田,而中国南方开始畬田的梯田改造不会早于唐末宋初,也不会晚于南宋。〔6〕下面,尝试对汀江流域地区开展大规模梯田建造的时期进行考证。
(a)汀州府设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关于当时汀州的景象,据清人杨澜在《临汀汇考》中记载:长汀为光龙峒,宁化为黄连峒,乃苗人分布之乡。大历年间(766—779)以后,郡县官府在其巢窟召集流民,使之开垦土地,种植谷物,缴纳贡赋,逐渐安居乐业。于是,“负耜者皆从九龙山而来”。〔7〕另据乾隆《汀州府志》记载,九龙山亦称“卧龙山”,位于汀州官府衙门背后。〔8〕故“负耜者皆从九龙山而来”之句,也许可以理解为指有大量“苗人”来汀州官府登记而成为“编民”吧。由“苗人”向“编民”的转变,在生活方式上必然伴随由常徙无定向定居的转变,在生产方式上则必然伴随由刀耕火种向梯田耕作的转变。据以上史料似可推测,在汀江流域一带,这样的转变是在大历年间以后才以一定规模开始发生。
(b)据杨澜所言,清代汀州一带的“畬客”,即为当地唐代的“苗民”。〔9〕那么,汀州的“苗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畬客”的?在唐代及北宋的史料中,汀江流域一带“未开化的苗民”或“乱民”,大多被称为“山寇”、“蛮獠”、“峒獠”等。如《宋史》卷四理宗篇记载,(绍定三年(1230)二月)戊戌诏:汀、赣、吉、建昌蛮獠窃发,经扰郡县,复赋税一年。而在南宋末期的史料中,则始见“畬人”、“畬民”、“畬贼”、“畬军”等称谓。如《漳州谕畬》的作者南宋人刘克庄,曾称汀州一带“未开化的苗民”为“畬人”。〔10〕与刘克庄同时代的刘埙,也曾使用“汀畬”的称呼。〔11〕进而至《元史》,则“汀漳畬军”、“汀漳畬贼”、“漳、泉、汀、邵武等处八十四畬官吏军民”之类的称呼则更加多见。〔12〕由上可以推测,大约在宋末元初,对汀州一带“未开化的苗民”的称谓,由多为“山寇”、“峒獠”转变为多为“畬人”、“畬贼”。(www.xing528.com)
那么,这种称谓变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大泽正昭关于唐宋畬田的研究,为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示。大泽氏认为,“畬”字,在唐代之前,只念作“yu”,指“开垦过两年的地”,但“到了唐代,其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即“若念作‘yu’,指‘开垦过两年的地’;而若念作‘she’,则是指采用刀耕火种方式耕种的田地”。〔13〕关于导致“畬”字含义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大泽氏分析指出,“不言而喻,迁徙无定、用火烧山获取山地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与定居下来、不再用火烧田这种一般的农耕方式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为此,就需要有一个能够表达与畬(yu)不同含义的语词,于是,‘畬’的‘she’音就应运而生。”〔14〕把大泽氏的这一观点与上述李剑农关于中国南方畬田被改造为梯田的时期不早于唐末宋初、不晚于南宋的观点结合起来考虑,似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推论:曾被称为“苗民”或“峒人”的汀江流域一带的居民,之所以在宋末元初又获得了“畬人(畬民)”这样的称呼,这可能是因为在那时,定居下来、不再刀耕火种这种一般的农耕方式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已经得到普及,而在汀江流域一带那种常徙不定的刀耕火种方式依然普遍存在。
(c)相关地方志的不少记载表明,在南宋末至明初这一时期的汀江流域,一种被称为“寨”的较大居民聚落开始增加。如上杭县在这一时期,“寨”增加十处,其中颇为有名的“雷公寨”、“石壁寨”都建于元代。〔15〕另外,长汀县境内的“河田铁山寨”,传说也建于元代。〔16〕另如第五章第三节所述,汀江流域一带的宗族大多是在南宋末至明初这一时期开基的。较大规模居民聚落点的显著增加和宗族开基的普及,意味着定居型生活方式开始普及。毋庸置疑,大规模的畬田梯田化改造当与定居型生活方式的普及处在同一时期。
据上可以推测,汀江流域一带的大规模耕地开垦大致在南宋末至明初期间。然而,如第五章所述,唐代末期,特别是宋代,汀江流域地区登记在册的人口激增。也就是说,这一人口激增时期与上述大规模耕地开垦时期之间,存在着时间差。而由这一时间差,似乎可以得到一种暗示:至少在唐宋时期,支撑着汀江流域地区居民经济生活的基础,并非农业,而是其他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