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源话共同体与客家的族群分界
广东省河源、新丰一带的方言,按照汉语方言学界的分类,都属于客家方言中的广东客家方言,但这一带的居民却把当地方言界限分明地划分为“客家音”(客家话)和“水源音”(水源话)两种,而且无论以水源话为母语的居民,还是以客家话为母语的居民,都认为水源话是一种与客家话完全不同的方言,并认为以“水源音”为母语的居民不是客家人。如表2.4所示,在新丰县,至今哪个镇甚至哪个村有多少居民是客家,有多少居民属于水源话共同体,都被区分得非常清楚。
表2.4 新丰县客家和水源话共同体的分布(1987)
资料来源:周日新:《新丰方言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这种区分始于何时,又因何而起?这一问题,至今尚未有明确答案。然据乾隆《长宁县志》记载:(www.xing528.com)
传说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音;自江西而来,则为水源音。各乡间有相殊,要亦大同小异耳。〔33〕
长宁县是在明隆庆三年(1569)析河源、英德和翁源三县之地而设置,至民国三年(1914)改名为新丰县。由此可推知,这种区分至迟在1569年就已经存在。几百年来,客家话和水源话一直分别是福建客家移民及其后代和江西移民及其后代这两个居民共同体的母语,也是当地民间区分这两个居民共同体的标志。
被称为“水源”的,是江西南部的一个县,原也名为长宁县,后改名为寻乌县,东江的源头位于该县。〔34〕河源、新丰一带为东江流域,而东江之水源自寻乌。历史上河源、新丰一带的居民也许就是根据这一地理因素而把来自寻乌一带及至整个赣南地区的移民及其后代所使用的方言称为“水源音”的吧。那么,为何将来自福建的移民及其后代所使用的方言称为“客家音”?很显然,这个“客家”不同于上述“水源”,它不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而是一个群体名称。这里暂且不论这些来自福建的移民及其后代何以被称为“客家”,而先对这些客家人主要来自福建的哪个地区略加考证。据道光《广东通志》记载,河源、英德、翁源一带的居民,大多为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来自上杭一带的移民的后裔。〔35〕至今,在包括新丰县在内的粤北、粤东、粤中一带的客家居民中,普遍流传祖先来自上杭瓦子街,很多客家族谱也都有相关记载。〔36〕至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为止,上杭县还包括后来被分割为永定县的地域,为汀江流域地区最大的县。由此推测,明隆庆三年(1569)长宁县建置时母语为“客家音”的居民,可能主要是来自上杭、永定一带的移民或其后代。而如上所述,在闽西地区,民间所认可为“客家话”的,就是指包括上杭、永定一带的汀江流域的方言——汀州话。换言之,客家话与水源话的区别与客家族群与非客家族群的区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且这两种区别及其之间的一致性是古已有之。
(二)河源话共同体与客家的族群分界
广东省河源县的本地方言,在当地被称为“河源音”或“河源话”。在汉语方言学界,河源话被归属于客家方言,并被分类为“粤中片”。但是,在河源县当地,以河源话为母语的人们既不承认自己的母语是客家话,也不承认自己是客家人;而且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其他当地人同样既不承认河源话是客家话,也不承认以河源话为母语的“河源本地人”是客家。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江西南部的南康县,自明末清初以来,同样是明末清初时迁徙而来的移民及其后代,其中以河源话为母语的人们与以客家话为母语的人们被严格而清晰地区别开来,前者被称作“河源人”或“河源音”,后者被称作“客家”或“客家音”。同时,这两个移民及其后代的群体彼此之间也互不认同:讲河源话的人自称“河源人”,称自己的母语为“河源音”,并坚决否认自己是客家;而讲客家话的人自称“客家”,称自己的母语为“客家音”,同时绝不承认讲河源话的人是客家。〔37〕也就是说,讲河源话的“河源人”与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族群认同,他们彼此互相区别,都认为自己与对方是“语言不一、祖宗不同”的两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