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诞生是基于人们对获取持续而稳定的电流的需要,而电池的发明是源于一次青蛙解剖实验所产生的灵感,非常偶然。1780年的一天,意大利解剖学家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在做青蛙解剖时,双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无意中两种金属器械同时碰到了青蛙的大腿,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碰触青蛙,就无此种反应。伽伐尼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动物躯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电,他称之为“生物电”。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竞相重复伽伐尼的实验,企图找到一种产生电流的方法。而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Alessandro Volta)在多次实验后则认为: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产生电流,大概是肌肉中某种液体在起作用。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伏特把两种不同的金属片浸在各种溶液中进行试验。结果发现,两种金属片中,只要有一种金属片与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金属片之间就能够产生电流。1799年,伏特成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堆”。这个“伏特电堆”实际上就是串联的电池组。
两种金属片加液体组成了电池最初的形态。由于电池中有液体,而且往往用的是硫酸,搬运很不方便,早期电池的应用非常有限。物理学家进一步发明了“干电池”,解决了运输的问题。1860年,法国的乔治·雷克兰士(George Leclanche)发明了碳锌电池,这种电池更容易制造,且液体的电解液逐渐被黏浊状类似糨糊的电解液所取代,“干”性电池出现了。1887年,英国人威廉·赫勒森(Wilhelm Hellesen)发明了最早的干电池。相对于液电池而言,干电池的电解液为糊状,不易溢漏,便于携带,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干电池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种类有100多种。常见的有普通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镁-锰干电池等。不过,最早发明的碳锌电池依然是现代干电池中产量最大的电池。
在干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们发现,干电池尽管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但用完即废,无法重复利用。另外,由于以金属为原料容易造成原材料浪费,废弃电池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于是,能够经过多次充电放电循环,反复使用的蓄电池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事实上,蓄电池的最早发明同样可以追溯到1860年。当年,法国人加斯顿·普朗特(Gaston Plante)发明了用铅做电极的电池。这种电池的独特之处是,当电池使用一段时间电压下降时,可以给它通以反向电流,使电池电压回升。因为这种电池能充电,并可反复使用,所以称它为“蓄电池”。1890年,爱迪生发明了可充电的铁镍电池,1910年可充电的铁镍电池商业化生产。如今,充电电池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从最早的铅蓄电池、铅晶蓄电池到铁镍蓄电池以及银锌蓄电池,发展到铅酸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等。与此同时,蓄电池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电容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稳定,充电越来越便捷。在电池领域,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成为最令人瞩目的“明星”。(www.xing528.com)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整个电池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段“试试各种金属能不能造电池”的历史。现在电池界最“红”的金属是“锂”。锂是所有金属里分子量最小的,质量比同分子量的水还轻,而且化学性质非常活泼,需要保存在石蜡里。实际上,爱迪生就曾经发明过锂电池,但是锂金属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在当时没有得到应用。现在,人们对电池的需求和要求增加,恰好锂电池具有能量质量比高、电压高、自放电小、可长时间存放等优点,所以它在近30年取得了巨大发展。我们用的计算机、计算器、照相机、手表中的电池都是锂电池。锂电池组装完成后电池即有电压,不需充电。但锂电池虽然可以充电,但循环性能不好,在充放电的循环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造成电池内部短路,所以一般情况下锂电池是禁止充电的。后来,索尼公司发明了以炭材料为负极,以含锂的化合物为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没有金属锂存在,只有锂离子存在,这就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优势十分明显:工作电压高、体积小、质量轻、能量高、无记忆效应、无污染、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锂离子电池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跑来跑去”来完成充电和放电。在锂电池研发领域最值得称赞的技术是“层叠电池结构”,也就是把充放电模块做成很薄的层,然后把多个层叠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用很小的体积达到较高的效率。所以,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