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成果: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成果: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刻也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家长、学生沟通,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原本就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其中的选文均为古今中外语言大师的情感的结晶,期间渗透着“爱”的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能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培养丰富的感性、情感的领悟与表达力,改善提高学生的情感与文化品位。

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成果: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刻也离不开语言的运用,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家长、学生沟通,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具有高超语言表达技巧,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闪烁着创造的智慧,语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语言实践的过程,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启发性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特征。通过打比方、做类比、举例子、摹声、绘状等艺术处理,使学生感知语文教材,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的感知、思维、理解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的积极展开。综合运用叙述、说明、论证、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则能化难为易,引起共鸣。娓娓动听的讲解,丝丝入扣的分析,循循善诱的点拨,引人入胜的谈话,跌宕起伏的节奏,令人荡气回肠。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诙谐幽默,或是慷慨激昂,深沉委婉,都能令人回味无穷。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学科性质,即可感性、情感性和启发性,具备了这些语言特性,就能将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再现教材的思想内容。所以,大学语文教师理应成为运用语言的艺术家

教师这一行业非常特殊,所承载的使命是教人的灵魂的塑造,所以语言的表达对于任何教师而言都是一个重大命题。从某种角度看,教育就是作为语言而存在的人的精神活动,教师语言的传达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成为师生灵魂交往的桥梁,促使学生诞生新的思想。大学语文教育相当于一种高级语言教育,具体指向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加强,新时代新媒体所构筑的视听文化氛围,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获取知识的途径异常丰富,各种电影电视、网络资源中丰富的关于文学、艺术的语言资料,不仅对大学生构成强烈的吸引力,而且也对大学教师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言之无物不行,言之无味同样难以让大学生所接受。必须承认,现实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成为享受还是忍受,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素养与表达技巧举足轻重。所以,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理所当然应具有语文学科的性质,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注重语言运用的幽默美、叙述美、哲理美和抒情美。

在信息时代,从美学角度来看,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戏剧气氛的历史环境中,或冷或热的幽默性语言更能迅速有效地贴近、牵动、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耳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具有幽默性的语言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良性运行,能推动学生产生喜悦与激情,在学习活动中收到如鱼得水、如沐春风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幽默语言风格的教师其语言表达往往具有强大的沟通效果,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引起心灵共鸣,同时也展示出教师的聪明睿智,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哲理性语言是学生走向深度思考的指南针,哲理涉及社会、生活、人生历史等诸多规律性探索归纳,大学时代是理性思考高度发展的时期,大学生渴望以高度、深邃的理性视角来深入地剖析自我与世界,培养出适应时代生活、学习的新的精神力量。而文学相对于哲学的冷静、抽象、理性而言更接近感性、具象与情绪。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不会只是停留于事实的表面,而是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关于社会、人生、文化历史的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其中有对为人处世的奥义深思,也有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宏观探索以及微言大义,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些哲理性语言表述的适宜角度,势必可以将课文理解引向深入。例如讲解鲁迅的《伤逝》时,由于作品本身的深厚内涵,教师可以深入阐发人世间关于爱情的哲理思考,而不是简单停留于一般爱情的讲述,可以向学生提出“爱”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讨论题目,组织深入探讨。用类似的哲学式追问命题让学生思考、辩论、阐释,会取得更强烈持久深刻的思想震撼力。所有哲理性的思考不仅能推动学生智力成长,有利于辨别、分析、归纳、演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精神的树立。(www.xing528.com)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综合性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故事的传达来实现的,教学实践证明,故事的磁场力量有时比单纯的理性传达更为强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述的故事内容与表达质量高,一般都可以制造出更为有效的、生动的听觉效果。讲述故事可以实现的效果、完成的功能常常是一般道理灌输所无法抵达的。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需要曲折生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故事、人物形象来拓展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学的了解,对历史的认识,对人生的探索。通过故事可以为课堂营造一种情景,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得到感悟与思考,更能促使他们在教师故事讲述中取代、超越其习以为常的视觉享受,进而专注于感受语言的原始魅力,培养语言想象表达的兴趣与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多选择充分体现大学语文特色并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有历史性、文化性、时代性、个体性的多元丰富文本,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知识的营养,提升思想的高度,淬炼能力的强韧。

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情感因素不可忽视。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感人者,莫先乎情。”原本就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学语文,其中的选文均为古今中外语言大师的情感的结晶,期间渗透着“爱”的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能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培养丰富的感性、情感的领悟与表达力,改善提高学生的情感与文化品位。教师如果能将切身情感与作品情感相融合,通过抑扬顿挫或柔情缠绵或慷慨激昂的情感语言舒展、深刻地抒发对于自然、人生、祖国、历史的浓厚情愫,摆脱现实功利的困扰,获得美好的情感熏陶与慰抚。例如在讲授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时,作品本身对于自然、人生、时间、爱情的情感投入、情绪波荡原本十分深广浩大,而对于涉世不深、情感思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如何真正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绪与情思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将自身对于这些重大的人类存在命题的深度思考与情感体验贯穿于课堂教学,在朗读、讲解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含有与作品本身的情感色彩相似的感伤深邃、博大通达的抒情语言的挥洒,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于作品的情感情绪方面的切近的理解与共鸣,由此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的强烈感染,感动于教师的真情流露,认真地将自我的情感、思考投放于作品之中,拉近与古人的心灵距离,获得灵魂与精神的洗礼。

总之,大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和技巧在实践中不是机械地操作,而是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个性表露,那种煽情的语言在大学阶段必须与较为成熟的现代理性精神、智慧思想火花巧妙、自然地融合,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高质量的融合,才能体现出大学语文教师情感的深度与力度,这有赖于教师自觉的知识积累与艰辛的能力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