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就是保证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得到统一。大学语文脱离不开语文的本身特质,语文作为生活和工作当中不可忽视的交际工具,对于文化的构成来说十分重要。在教育部针对语文教育所规定的课程标准当中针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认识增加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语文课程当中不可忽视的是培养学生在现实当中对于语文的应用,但是同时也并不会抛弃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教育都不能够离开人文性。人文教育指的是针对受教育者开展一系列能够帮助其开展人性境界提升以及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必然需要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本性的强调融入艺术当中,艺术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符号,而是充满了人性温暖和人文光辉。教育不是对器件的塑造,而是对人的培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原则,并且在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应当得到良好的体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都开展了深刻的探讨和争论,不同的学者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探讨具有不同的观点。工具论者认为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实质上是一种对于思维培养和信息传递的工具手段;而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是站在人的角度去进行教育,教育离不开人性的特点和培养人的目的。人文论者对于语文学科的认知就是将人文性当成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这两种论调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片面性,有失偏颇,实质上的语文教学应当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交融当中进行,不忽视二者当中的任意一点,同时也不能够过分偏向于哪一方。在《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就是通过方法论着手,提出了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是在哪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当中,这两个方向都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和认知范围。丁培中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种工具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必须要赋予其一定的思想、情感以及想法。(www.xing528.com)
大学语文所面对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学基础,同时也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同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语文这个科目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这是大学生年龄阶段和文化基础对语文教育的一个好处。在很多课堂的内容当中,文章或是诗词所表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的课本偏向于工具性,那么在这样的教学当中就可以侧重传授学生关于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而一些文章充满着文艺气息,例如一些优美的散文,这就需要教师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人文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沉浸在一个充满美感的氛围之内,感受语言和文学带来的美的享受。但是从整体的语文教学规划上来看,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大体上是保证一种平衡的,这样才能够不失偏颇,从全方位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做出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