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本质是开创前人没有的东西,具有新颖、独到、有生命力的特征,是人类通过知识与技能表现出的一种创造能力。欧文·泰勒把这种创造力的表现形态概括为表达创造、生产创造、发明创造、革新创造和深奥创造几个层次。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已被人类普遍认同,而且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进人类文明,实现经济繁荣,推动社会前进,实现人的真正价值。教育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改变旧的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及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适应人才发展相适应的新内容、新途径,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不可否认,我国学校教育自引入19世纪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以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促进了教育的有序化与规范化,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学生个性的泯灭和特长的扼杀已逐渐显现,一定程度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大学语文创新教育具有开发人的潜能的作用,它是完善人格、充实精神、丰富情感、开发智慧、提高综合素养的现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育,无论是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必要进行创新探索。就以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例,不少人把它们割裂开来,似乎“工具性”的主要任务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规律的认知,把语文教育高度理性化。而把“人文性”等同于思想性甚至政治性。这样一来,把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内容人为分离,相互独立。殊不知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和“实质”两个侧面。因此,不能把二者从根本上割裂开来,再求统一,更不能完全对立,分个孰轻孰重,它们本身就和谐共存于语文这个统一体中。现行大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优缺点,大部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导致教材存在选文结构矛盾的问题,为降低学生与选文之间的距离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对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选文进行优化。另外,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小说类型文本的阅读兴趣较高,为了使语文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在教材中引入这一类型的文章。但由于这类文本存在教学成本投入较高的问题,为了保障语文教材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在选择时对文本内涵、教育意义进行分析,并选择内容幽默、教育意义较强的小说类文本,使大学语文教材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学习行为发自兴趣爱好,但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使用旧的传授方式,没有在课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引入名言警句、谚语等内容,使所教内容深入浅出,易被学生接受。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需要教师以教学本质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量较大,为了提高教学工作的连贯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丰富选文数量,并以多元化为创新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推动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但创新是有前提的,并不是随心所欲,别出心裁,跳出大纲,不要教材,重起炉灶,而是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大学人才培养标准科学设置大纲,选编教材,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努力提高理解、表达、分析、欣赏的能力,成为熟练掌握母语与本国优秀文化的人才。就大学语文教材而言,务求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爱国爱民、责任心重,有团队精神,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因此,要选用真正的精品,古今中外的分配适当,指引明确、简要,有吸引力,有启发性,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艺术的力量,要及时修订、创新,与时俱进。(www.xing528.com)
教学方法的陈旧单调一向是高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师讲,学生听,不是启发式、讨论式,教师、学生交流不够。多不提问题,也提不出什么新问题。需要有计划的讨论,鼓励学生做独立自主的思考。不少教师已能在教学中这样做,他们有效地组织讨论,通过不同见解的互相辨析,使学生能从作为文化精品的课文的学习中,感悟到其中包含的真性情,真思想,真力量。应当认识到,不是仅仅灌输一点知识就能真正感动他们,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的,而是要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此项创新还有足够的空间。再就是,大学语文因其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能在课内讨论的课文不多,所以教材中有相当一些篇目必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与同类篇目相比较来获得一些收益。读得太少,只靠老师讲到的,决然不够,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向外延伸,扩大阅读面,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考虑。除了教材教法的创新以外,教师的教学创新设计至关重要。为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保证大学语文传统选文经典性的同时对大学语文教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增加必要的新知识新信息,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区分开来。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续写,而是语文学科的升华与完善,如果把中小学语文比做“泰山”的话,那大学语文就相当于“极顶”。只有明确大学语文教材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体会到课程内容中的内涵,才能顺利推动教学创新进一步发展。如温儒敏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里充满了人文素养的教学内容,且选文经典,结构优化,其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产生学习兴趣,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只要教师的设计合理,教法得当,相信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思维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而充满变数的过程,有许多不定因素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由于大部分理科生对古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较薄弱,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查缺补漏,使之能跟上大学语文教学步伐。不过,这一过程,并非高中语文的补习,而是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需要因人而异,量身定做,绝无定法。还有,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性,需要创新文学教学方式,将诗歌、小说、戏曲、散文等内容融入现实生活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开展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创作体验,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不同类型的作品风格,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学习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