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域文化环境下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成果

地域文化环境下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的景观研究对无洞门的洞口形式的研究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另外,随着我们对国外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设计理念的学习,逐渐形成了“无洞门”的洞口设计观念,即以不开挖既有山体边坡和周边植被为前提,车辆直接进洞。另外,高速公路通过隧道洞口景观及其附属景观给过往乘客传达了一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表4.1是对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调研汇总。

地域文化环境下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成果

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是挪威的莱尔多隧道,单洞双向24.51千米。我国2007年1月建成通车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双洞单向行驶,全长18.02千米,双洞共长36.04千米,长度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图4.1)。在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另外,山西的雁门关隧道长度5.2千米,双洞四车道,也是我过目前隧道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图4.1 陕西终南山隧道洞口

近年来西方国家从提倡“环保”概念过渡到提倡“风景”概念。从有关资料上了解到,大部分洞口采用无洞门的洞口技术,选择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削竹式洞口景观以及与桥梁结合紧密的喇叭形洞口景观等,景观效果很好。这种设计概念是一种“弱化”设计,主要目的是强调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设计者的目的不是制造“景观”,而是融入“风景”。从整体上看,洞门、隧道、公路、山体仿佛是一脉相承的。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的景观研究对无洞门的洞口形式的研究是今后的发展趋势。[2]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隧道最多、最复杂、发展最快的国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都把洞口与洞门结构等量齐观,并把洞门当作一个能够承受背后山体土压力、稳定边沿、保护线路免于落石雪崩等危害的防护承载结构。在设计观念上,设计师多考虑安全和力学上的因素,而很少考虑景观、美学、生态上的因素,另外,保护和植被恢复很少涉及。在设计中常常以路堑方式设置洞门和开挖洞口,大量采用端墙式或翼墙式的洞口结构。洞口结构的修筑,不仅改变了周边的自然环境,还破坏了既有的坡体自然平衡状态,同时修筑的洞门及坡面的挡墙以及附属突出的构筑物对地区局部景观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观念和设计理念,造成了洞门结构单一、形式呆板笨重的后果,既破坏了既有山体的平衡状态,也破坏了原有自然的植被状态。

近几年,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境保护,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实施。“景观”概念在我国已逐渐被有意识地导入到公路建设的设计中。特别是2004年制定颁布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O—2004),为我国公路隧道洞口的设计提供了指南。另外,随着我们对国外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设计理念的学习,逐渐形成了“无洞门”的洞口设计观念,即以不开挖既有山体边坡和周边植被为前提,车辆直接进洞。必要时,将洞口结构适当向洞外延长。这种处理方法,基本上不设置洞门,即使设置洞门也是装饰性的,是不承载重量的。在这种情况下,隧道洞口结构是由洞口段、延长段、洞门和周边的结构物构成。(www.xing528.com)

在近几年的摸索中,我国已经设计出了一些优秀的公路隧道景观,采用了国外很多先进的隧道技术和优质材料,探索出了一些在边坡与仰坡生态保护方面的方法,对环境和生态保护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另外,高速公路通过隧道洞口景观及其附属景观给过往乘客传达了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如川藏公路代表着汉藏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它也是中国史上以自然环境恶劣、路段险峻、风景优美而著称的高速公路,其中二郎山隧道洞口的建筑装饰就有藏式文化的特点,这也是地域文化在隧道洞口的一个经典案例(图4.2)。再如,云南思小高速公路的野象谷隧道洞口景观,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隧道洞口景观的设计主线,提取当地建筑物造型、民族饰品的造型及纹样作为洞口造型的基础,提炼其艺术特征,运用现代设计手法(材料、形式美),创造性地设计了赋有民族精神的洞口形象,并配合当地葱郁繁茂的植物,最后展现给人们的是极具视野冲击力和民族特色的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表4.1是对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调研汇总。

图4.2 四川二郎山隧道洞口

表4.1 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调研汇总表[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