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开大学师生互动:微信群分享创新创业项目与交流,共庆女生节

南开大学师生互动:微信群分享创新创业项目与交流,共庆女生节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享创新创业项目、台湾交流项目随着师生之间互动的加深,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到群中,也能得到领导和老师们反馈。由12级男生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庆祝女生节的盛况“实时转播”到“龙游四海,凤旅九轩”微信群中。微信群里,几位男老师向还是单身的女老师献上了更热烈的祝福,他们回忆起同事多年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

南开大学师生互动:微信群分享创新创业项目与交流,共庆女生节

【案例导读】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抓住学生的心?

“90后”的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如何与他们交流沟通,才能做到既是他们的一位好老师,又是他们的一位好朋友?

如何让理科背景的学生适应社会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思维,进而喜欢这个学科?

一个年轻的小学院,如何在学生心中树立对学院发展的信心?

……

在微信席卷天下的 2013 年,这些一度摆在旅游与服务学院专业教师和学工干部面前的难题,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解决出口。

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李中老师作为一个微信达人,在自己对各种新媒体的了解后,对比QQ群、新浪微博、人人主页、微信等平台,充分考虑受众度、可参与度、交流方便度、信息传播广度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微信平台“旅院学工”作为推广学院各种官方信息的最佳平台,选择微信群“凤旅四海,龙游九轩”作为学院师生间沟通的最佳桥梁。短短数天,从博三到大一,院领导、知名教授、青年教师迅速加入进来,小小的微信圈一下子热闹起来,成了网络上的虚拟学院。

微信公共平台及微信群二维码

平时在课堂上严谨教学的老师们也会和我们一起玩微信?

普通同学给院长发句话,院长会回复吗?

这里会不会又成为老师监督我们学习状况的地方?

……

起初,同学们对微信群的作用略有质疑,但当他们看见老师们以十分时髦的靓帅照,或萌翻天的宝宝头像出现在微信群里,与大家畅所欲言,自如交流的时候,所有的质疑都变成了欢乐和温馨。

【案例过程】

分我所知,享你所有

“凤旅四海,龙游九轩”微信群的第一次“全民讨论”就掀起了一股小高潮。“分我所知,享你所有”是这次讨论的主题。微信诞生以来,作为一种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的日常社交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独有的信息分享功能让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迅速。有人说,分享就是生产力。由于每个人兴趣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出现在朋友圈里的分享也就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这是我每天都要看的几个微信公众号,现在推荐给大家”,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中老师第一个发言。他向大家推荐了经济学人、逻辑思维、中国旅游报、普特英语听力网、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等几个微信公众账号。接着,老师们和同学们接连分享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平台,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分享创业信息、就业信息,专业教师则推出质量高的研究性、知识性平台,在这之中还有新闻时评、文摘书刊等等营养丰富的公众号,以及健身饮食、旅游、情感的平台,让同学们各取所需。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共有四十多个账号在群内被推荐,“如果你非要玩手机,那就把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吧”成为本次讨论最后同学们达成的共识。

师生分享各自喜爱的公众号

在微信群中,老师们会时常为同学们分享旅游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国内外研究与实践新成果、国内外学者的重要讲座、旅游管理专硕(MTA)公开课、各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等方面的资讯,为同学们开拓获取信息的渠道,增长专业见识,也让师生之间、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能够直接交流。这一功能在今年挑战杯和百项工程组队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高年级学生也利用这里向低年级学生分享国外游学的经历,例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交换生项目、美国中佛-迪斯尼的教学实习项目,低年级同学关心的都是非常具体的问题,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在这里说话也都直来直去,没有套话,诚恳而亲切。大一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不熟悉,家长和社会对这个专业的种种不理解甚至误解,在师生真实坦率的交流中,都变成了认同和支持。

分享创新创业项目、台湾交流项目

随着师生之间互动的加深,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分享到群中,也能得到领导和老师们反馈。“白院长为我的帖子点了个赞哦”,“孟繁强老师看到我发的资料后又给我转发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阅读资料,让我继续充实,非常感动”,“于海波老师转发了我的帖子到她的个人微信平台上,受到她朋友圈里很多人的点评”。得到老师的赞评让很多同学欣喜不已,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获得新见识,让微信积极的、有价值的一面得以充分发挥,同学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也随之愈加成熟。

“分我所知,享你所有”。在网络化的微信平台上的小小动作就是你我之间分享的最大生产力。这里,我们生产知识,更分享生产知识的快乐。

以人为本,关怀你我

上大学之前,也许很多同学都听过高中学长学姐的忠告:要珍惜如今老师天天找你谈话的时光,等上了大学,见班导师、辅导员就没那么容易了。

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因为工作的安排、课时的交错、活动的叠加,同学们能与老师面对面的机会没有高中时那么方便。但是,微信的出现,可以让辅导员“无处不在”,让老师们的关心“根本停不下来”,让多校区间的沟通变得轻松简单。

季节更替、天气变化时,微信公众平台上,辅导员老师们会及时给学生发布信息,提醒大家增减衣服,健康饮食,适当运动;遇到一些事关学生个人权益和人身安全的事件,她们会第一时间语音给所有同学,辟谣解惑,安稳人心,第二天再深入宿舍,叮咛嘱咐,排查问题;有同学遇到一点学业问题,三四位青年教师相约同时上线,默契分工,帮助同学从不同角度解答问题,启发新的思考;面对从外地来到天津求学、遇到各种文化不适应的同学,老师和学长给她们推荐的良方居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津味相声,让同学们在幽默中理解天津,认识天津,爱上天津;学生自主创业团队制作个性手机壳、个性T恤衫,刚刚起步,最先得到的就是老师们的转发支持。

谈论天津相声

2014年的女生节,在一个女子占了远远不止半边天的学院里,你会发现,微信圈里满满地洋溢着全院男老师和男生对女老师和女生们的温暖祝福。“游遍大江南北,旅院女生最美”,这一条幅成为女生节当天全南开最棒的口号之一。由12级男生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庆祝女生节的盛况“实时转播”到“龙游四海,凤旅九轩”微信群中。“学长给学姐买巧克力啦,好羡慕呀”,“学弟们真棒,条幅写的太好了”。12 级男生们的优异表现让其他年级女生们羡慕不已,其他年级的小伙子们又怎能甘拜下风?大家愉快地行动了起来,为班上女生送去一份最甜美的回忆。傍晚时分,就在大家以为女生节即将落幕时,又一波惊喜出现了。微信群里,几位男老师向还是单身的女老师献上了更热烈的祝福,他们回忆起同事多年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让同学们仿佛看见了老师们那也曾青涩美好的青春时光。杨景月同学说:“看‘男神’与‘女神’们欢乐的对话,我都能回忆他们当年年轻的模样。你会发现,老师们从来都不是离我们很远、高高在上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曾经和我们一样的少年。”

线上女生节

在微信平台上,老师们放下架子,与同学们真切沟通,巧妙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他们有时也会贫嘴说笑,但这也正是他们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的力量,感染每个同学,让大家阳光快乐地生活,真心实意地做人。

“以人为本,关怀你我”。这本就是一个由每个旅院人组成的网上小家园,关怀的方式从现实空间扩展到更大范围的虚拟空间,关怀的感动也通过虚拟社交延伸到现实互动之中。旅院人之间的爱一直传递从未间断。

汇聚力量,实现梦想

对于一个小院而言,也许在很多校园竞技活动上有先天劣势,但另一方面,在一些特别需要团结和有凝聚力的事情上,劣势可以变优势,小院自有小院的精彩。

很多人都有过在微信上集赞的体验,有时,为了实现自己或朋友的一个目标,点一个赞,并不费力,却能让目标变得近在手边。13级的班委们就把集赞模式用在了班级建设上。为了帮助两位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西藏同学,他们在班内发起了“29+2互助学习计划”,综合运用微信、班级QQ群等新媒体工具,每天早上由一位同学为两位西藏同学布置十个单词、十个例句,晚上检查其学习情况如何,其他同学监督,如果做得好就为这一天点一个赞。这样一个月下来,大家各负责一天,都为他们的学习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也在他们心中汇集了满满的赞赏和鼓励。(www.xing528.com)

为了向大家表示感谢,次仁旦达的家人特意从藏南寄来了一箱山核桃。这可为难了大家。倒不是因为同学们不知道如何分配,而是大家觉得从如此遥远的地方寄来的东西,应当更加珍惜,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于是,在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这些山核桃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清明小假期前夕,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在校园内发起了“绿色旅行,低碳出游”主题活动。他们在二食堂桥头设立宣传台,倡导健康环保的出游,并邀请同学们来回答有关低碳环保出行的十道问题,答对一道题奖励一个核桃。活动吸引了上百名同学的关注,很多人在品尝到美味核桃的同时,也对日常旅行活动中一些值得关注的不环保行为有了清楚的认识,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旦达同学知道核桃让更多同学品尝到,非常高兴地说:“大家无私地帮助我,每天坚持,一点点的力量我都感受到了,今后我会发挥我的能力,为班级和学院在更多方面多做贡献。”

“绿色旅行,低碳出游”主题活动

正在火热进行的校长杯三大球比赛上,由于客观原因,旅游与服务学院总是要跨年级组队,同学们从迎水道校区到本部来观赛也并不轻松,很多老师在紫金山路校区办公,没法到现场为同学们加油鼓劲儿。为了让不能来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感受到运动员们的精气神,学生会体育部每到比赛日中午,便开启微信直播,及时向守在手机旁观赛的师生播发赛况,为运动员集赞鼓劲儿。摄影人文劲涛同学第一时间把比赛照片上传到微信群,让大家感受竞技之美。男篮挺进八强一战更是得到院领导的高度关注,白院长第一时间盛赞小伙子们打得棒,全院同学看到篮球队员们赛后的合影,纷纷转发评论,一个主力和替补加在一起只有七个人的球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每个同学倍受鼓舞。“小学院也能成就大梦想”,同学们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微信直播“校长杯”篮球赛

“汇聚力量,实现梦想”。所有你想要的鼓励,所有你想得到的祝福,所有你想获得的帮助。在这里,一个人就是一份力量;在这里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被期待。永远不要忘记,小旅院也有大力量,小旅院也能实现大梦想。

【案例分析】

南开大学从建校以来的教育理念中,一直坚持给予学生“成为什么”(成为某一类人)而不仅仅是能够“做什么”(即某种技能)。体现在南开人所秉承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中。从公之志向到公之操守再到公之襟怀,学校希望在教育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始终抓住时代的脉搏

旅游与服务学院是一个规模上比较小的新学院。人数少是我们的劣势,但却给了我们机会去用老师的力量带动每一个同学;学院新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底蕴,“新”能让我们以更年轻的姿态将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和公能精神的传播与践行结合起来。

树立公之志向。理想信念与民族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意识形态,而是蕴含在微信群中的每一次交谈中。无论是对马航事件的讨论,还是对校园中小事件的讨论,都让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动下,更加关心时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与专业老师探讨城镇化

践行公之操守。先成人,再成才,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必不可少,体现在从院长老师到学姐学长,再到一名名大一新生的互相影响之中。“龙游四海,凤旅九轩”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提供了一个温馨又方便的平台。从一个小小的女生节活动,群里的互动让我们看到了从男老师到男同学对女性的尊重,老师与学长的带动,又很好地以间接的方式教会大一新生学会尊重与感恩。

开阔公之襟怀。培养文化自觉,熏陶南开气质,生长在每一个师生乐于奉献乐于分享的襟怀之中。“分我所知,享你所有”师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知识库分享给每一个人,“公之襟怀”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集体的成长才是最大的成功。学姐学长将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学弟学妹,用自己曾经的失误为下一届同学更好地成长铺路。小院虽小,襟怀广阔。

MTA资源共享

在这样一个人人可以畅所欲言的小小微信群中,从实践到感知,从感知到交流,从交流到提升。公能精神既然提出,我们就要让它落地。

落在生活能力上:辅导员关心督促,呼吁每个同学参加“健康养生兴趣小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态,从细微处来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做到“以人为本,关怀你我”;同学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鼓励中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实践中有条不紊地安排生活。

落在学习能力上:对每一个问题同学们都敢于在微信群中及时提出,师生各抒己见,从专业知识的研究到其他知识的讨论,无不锻炼着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表达。根据同学们的学习现状老师及时在群中给同学们推荐新的课外书籍,新媒体给我们新的生产力。

五大道调研

落在创新能力上:老师们拿出自己的研究课题,积极为同学们提供“百项工程”和“挑战杯”的选题思路。学姐学长们推荐比赛,各年级互相组队,让不同的思维去碰撞。老师的支持,同学的参与,让旅院小而富有活力,任何思想都可以碰撞出实践的火花。

PATA挑战赛

落在协作能力上:小院也能“汇聚力量,实现梦想”。从微信集赞、“29+2互助模式”、网络直播我院同学参加的各项比赛。任何困难都及时通过微信群来汇聚每个人的力量来解决,团队与集体的烙印深深地刻画在每一个旅游人的心中。

落在文化素养上:面对从外地来到天津求学、遇到各种文化不适应的同学,老师和学长给她们推荐的良方居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津味相声,让同学们在幽默中理解天津,认识天津,爱上天津。五湖四海的同学将自己的本土文化与天津本地文化及时交流,文化的碰撞完善同学对人文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

公能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旅院师生通过新媒体育人来将公能精神落地,来把公能精神践行。

【结语】

微信工具的应用,为小学院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让师生的凝聚感更强,让大家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更加一致。与时俱进的传播手段,真实温暖的沟通氛围,共同搭建起了旅游与服务学院全体师生交流成长的大桥梁,让一个“凤旅四海,龙游九轩”的大世界变得可梦想、可触摸。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如今,这一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的数字化媒体带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时代,怎样利用好这一平台是当下每个新时代的人需要思索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将新媒体与育人加以结合,相互促进,面对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用充满新时代因素的方法是不是更“润物细无声”地达到育人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时代”。

本文展示了旅游与服务学院师生怎样充分利用当下最热门的新媒体育人的实例。在两大平台“旅院学工”微信公共平台、“凤旅四海 龙游九轩”微信群中,体会出“分我所知,享我所有”的学术育人;“以人为本,关怀你我”的心智育人;“汇聚力量,实现梦想”的精神育人。对开展新媒体育人在形式和方法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专家点评】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经验灌输,也不是简单的单项接受。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是关注受众、重视交流、以学生为本的双向传播。当学院教师与时俱进,灵活运用新传媒手段,搭建并完善师生互动交流的微信群时,学生们会切身地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得到了关注,自己的理想能寄托在这里。老师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激情、责任,更会在日常点滴小事和字里行间慢慢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他们的人格养成。

这是一个包含了院领导、专业教师、学工干部、大部分学生的微信交流群,微信群中大家的联系方式都是对群成员公开的,沟通交流没有障碍,信息分享更加直接,一个“@”符号可以联系到群中的任何一个人,或研讨学术,或咨询信息,或投诉建议。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体验校园民主,实现全面成长的好渠道。对于院领导和老师来说,这是一个近距离了解学生需求,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好平台。

从以《南开大学报》为代表的各类校园报刊到每天中午的校园广播台,从南开大学电视台开播到校园网络社区……科技带动传媒手段正在飞速发展,每天大量的信息冲击着我们的视线。随着沟通方式的转变,高校师生如何适应时代,适应新媒体思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关注的问题。新媒体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助力师生教学相长;运用不当,则会成为学院沟通的负担,反而增加师生交流阻力和成本。随着微信的推广,尤其是在青年人中的广泛应用,小小微信平台与高校育人理念的结合已经使院内微信公共平台的建立成为新时代信息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本案例给了我们小学院使用微信增强向心力的好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总结。

执笔人 李 中 梁菽玲 杨景月

专家点评 白长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