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依赖于形象思维,又离不开科学思维,有时灵感思维也会对艺术设计活动的进程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设计心理与设计师本身的技能训练、经验积累和职业修养有密切联系,对设计的优劣起到重要作用。
一、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钱学森认为:“创造性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3](3)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以前瞻性的思想引领设计。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束缚,以其独创性、新颖性的形式或观念形成设计构思。无论是设计作品内在品质的提升或表现手法的突破,还是某种设计种类的诞生都属于创造的范畴。
1.设计思维的基本特征
设计思维的目的不是从旧有的知识和经验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是就已有的东西做局部的调整,而是从设计的根本性问题着手,是一种有创见、有革新的原创性思维活动,其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创造性特征。设计思维的任务是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艺术设计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充满了设计师的创造。从作品的构思、计划到产品的设计、制作、投入使用,直至报废的过程,设计思维都贯穿始终。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在其《思考的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的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模型。就艺术设计的过程来讲,准备期是指设计师用比较自由的方式去思考、收集所需材料,听取建议等;孕育期是指准备阶段的素材进行内在组织和变化的阶段;明朗期始于设计师发现解决问题方法的这一时刻,有时是设计师长期努力的结果,有时则是设计师突然产生的直觉;最后是验证期,这是艺术设计活动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以便通过设计批评而得到明确的承认。
第二,多样化特征。作为人类造物的设计,领域广泛、内容庞杂,设计思维本身就融合了多种思维方式。“辩证逻辑依据对人类认识成果的总结和辩证思维经验的概括,早就向人们表明:在思维过程中,尤其在创造性认识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等的关系。”[4](4)不同思维方式的运用,是根据设计过程中的不同要求来确定的,在设计过程不同的阶段,必然以一种设计思维为主,兼顾其它思维,设计的创造性也体现在这种综合运用当中。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是根据设计过程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的,它随着设计阶段发展的不同而各相适应。
第三,注重设计形式的陌生化。“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念,文艺理论家舍克洛夫斯基认为其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制约,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事物的非同一般。简而言之,“陌生化”即新颖化,人们以前没有见过的、感觉生疏而不熟悉的新生事物。陌生化虽然是设计思维的表现之一,但是如果把设计形式的陌生化看成创新的一个评判标准则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
设计思维是集中体现人类智慧的思维活动,它使人类突破多方面的自然极限,在很多领域开创新的局面。客观上,它表现为打破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程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努力探索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其本质表现为人们从设想到实践去演绎创新思维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理论与方法的开拓,也是对现存事物的重新审视和更深层次的探究。
2.设计思维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设计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作用各不相同,设计思维的类型主要包括下列几种:
第一,联想思维。是设计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通过一件事物想到类似或相反的另一些事物,以此来不断缩短与目标事物的距离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的方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向,具有连续性、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第二,发散思维。我们运用设计思维去解决问题时,首先进行的是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的方案。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是指从某一确定的对象出发,把思路向四面八方发散,从不同视角,不同思路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则可循、不受方向和范围限制的思维方式,设计师想到的可能性越多,得到的设计构思方案也会越多,选择的余地也会越大。
第三,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紧紧承接发散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说发散思维犹如撒出去的一张网,那么收敛思维就是收网、分析检验和有目的收获的过程,它要求实事求是,注重对现实的尊重和严密的推理。收敛思维具有批判性选择的功能,在设计思维中起着集大成的作用。设计师需要运用收敛思维对方案进行归纳总结,以产生最佳、可行的设计方案。
第四,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改变思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它通常使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逆向思维能够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让人耳目一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会别有所得。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更需要逆向思维。如日本设计大师福田繁雄设计的题为《胜利》招贴(图4-6),巧妙运用了逆向思维而获得成功。反对战争题材的招贴多以破坏枪管为创意出发点,这幅作品则是改变了炮弹飞行的方向,让其飞回炮筒。所传达的设计意念一目了然——玩火者必自焚,战争的发动者必将自食苦果,自取灭亡。逆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但如果它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就有可能发生转化,成为新的思维枷锁,阻碍人们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方案的制定,所以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要遵循适度运用的原则,防止不良倾向的出现。
第五,横向思维。英国剑桥大学爱德华·德波诺教授是横向思维的积极倡导者,横向思维注重对问题本身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重构,它倾向于观察、探求事物的所有不同方法,而不是接受最容易获得的方法,符合“急中生智”的模式,即创造性模式,是一种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它领域的事物、事实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如爱德华·德波诺提到:一家公司搬入一座摩天办公大楼,不久就遇到了由于电梯安装过少而出现的员工上下班等待时间长的难题。一般的解决方案往往会装新的电梯或者错开员工的上下班时间,而横向思维只需小小的改变便可解决当前的问题,那就是在各层所有的电梯门口装上一面镜子。该方案实施后,再也听不到员工的抱怨声,因为该公司的难题固然是由电梯部数的不足所引起的,但与员工缺乏耐心也不无关系。装上镜子之后,员工在等电梯时或关注自己的形象,或打量他人在镜中的模样,烦躁的等待时刻便会悄悄过去。
图4-6福田繁雄胜利
除了上述几种思维方式外,设计思维还包括其它的形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设计师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直接参与和完成者,了解多种设计思维的特征及其在设计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能够帮助设计师自觉地运用设计思维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拓展设计思维视角方法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截然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拓展设计思维的视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独具慧眼,不盲目从众。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从众是思维趋势中最常见的阻碍因素。虽然思维的从众定势有利于人们惯常的想法,有利于集体行动,但对个人的创新极为不利。在设计这个以创意为生命的领域,好的设计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会存在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设计师也去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就不会轻易取得在本领域的话语权。只有独具慧眼,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发掘当前没有体现出来的设计思维,才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具备的思维状态。
第二,质疑权威,探寻真理。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信任甚至尊崇、神化的倾向。在思维领域,人们常常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支撑自己的论点,对权威的正确性不加任何怀疑,一旦出现与权威言论不同的观点就认为是错误的,这对于思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人们对权威的依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慢慢形成的。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只在有限的几个甚至一个方面有所建树,对于其它领域则知之甚少,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专家深信不疑。对于“权威”,我们要有自己的辨别力,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不能过分的迷信和神化权威,而应该从实际出发打破思维定势,保持头脑的灵活以便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第三,破除经验,敢想敢干。一般情况下,经验是一笔财富,也正因为如此,经验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感而被束缚住手脚。青年人往往容易成为一个组织中创新的生力军是因为他们缺少“经验”,没有各种框框的限制从而敢想敢干。创造性的思维容易受时间的冲刷而变淡或者消失,所以有了好的想法就要及时付诸实践,不要瞻前顾后受经验的束缚。
第四,知识非力量,不迷信书本。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评价爱因斯坦说:“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探讨时空问题,而爱因斯坦说出了其中最具独创性、最深刻的东西,那是因为,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全部哲学和数学,爱因斯坦都没有学过。”爱因斯坦之所以对时空问题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是因为他不和其他熟悉这门学科的人一样,不按专业人士一般正常的途径去思索问题,正是这样他才得以独辟蹊径,对该学科的发展做出划时代的贡献。一个合格的设计师除了具备读书的能力和方法之外,还要有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这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潜在要求。
第五,跳出自我,不以律己之律律人。对个性的过分尊重容易导致“个人中心主义”的倾向,凡事习惯从自我出发去审视别人的观点,会发生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偏差、冲突和矛盾。个人的创新不是盲目的炫耀,设计思维的核心应该是相互宽容、尊重,和谐、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创作的进行。
二、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
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作为人类两种主要思维方式,在设计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1.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的逻辑性非常强,是环环紧扣、脉络清晰的一种思维。一般认为,科学思维是科学家常用的思维方式,以逻辑思维为主,长于概念推理和论证假设。科学思维表现为对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用抽象的材料,包括概念、理论、数字、公式等进行思维,概念和逻辑是其思维的核心。
在由设计模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过程当中,科学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会对设计初衷提出修改意见。如最初的“鸟巢”设计方案较为复杂,上方有屋盖,由于整个建筑为钢材质构造,并且要求准时完工,沉重的屋顶给整个方案带来了考验。北京市政府授权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和钢结构专家对“鸟巢”进行结构优化,有关学者经反复论证后认为,如果“鸟巢”的外形不变,要减少结构安全风险,主要办法是取消用钢量多达1万多吨的移动屋顶。最终北京市政府接受了“鸟巢”去顶的方案。这是科学思维对整个设计方案提出的科学性的修改,同时也是对设计可行性的验证。在设计实施的过程当中,诸多技术细节要在实践中发现并加以解决,严谨、求实、逻辑严密的科学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有着重大意义,设计构想需要科学思维去验证它在现实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包括灵感思维在内,是与科学思维截然不同的一种思维形式。艺术思维从表面看来毫无章法可循,非连续性和跨越性是它的主要特点。(www.xing528.com)
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活动中占有较为独立和相对重要的地位。如何使产品的造型有一个美的形态,是设计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因为只用科学思维不足以建立明确的形象,设计师必须用艺术思维去进行形象的组合和变化,以创造出新的、区别于以往设计作品或者其他设计师作品的新的设计形象。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形象是设计作品的基本特征,它不同于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中形象。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作者通过文字,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塑造出来的,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实现。音乐作品虽然可以通过刺激人们的听觉来作用于人的感官,但它创造的形象不够清晰、不够确定,仍然需要声音作为中介,引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实现。而设计形象是指设计作品的形态,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让人一目了然。
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对形象的分析、比较、变化和组合一直是设计师的主要任务。当设计师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他的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个个具体的形象,设计师需要对出现的形象进行去粗取精和比较鉴别,从而筛选出适合的最佳形象。正是借助这些意念的形象,设计师才一步步走近自己的设计目标。
3.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关系
爱因斯坦一直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互补的,两者均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共同追求和谐之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作为人类认识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设计师往往会根据设计任务和对象的不同以及设计进程来对它们灵活运用。一般情况下,当设计师构思作品的外在形式时,艺术思维会作为设计思维的主线发挥作用,而在考虑内在结构和功能等设计时,则会更多的依赖于科学思维。对于产品造型、材料、色彩的思维主要集中在艺术思维上,而对于生产程序、市场调研、现阶段生产水平考究、项目控制、消费者需求等更多的则需要科学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是不断交叉、反复进行的,两者的产生没有先后之分,在设计创作中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活动作为人工造物,是一种典型的需要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密切配合的工作。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往往要共同经历两个阶段:方案的酝酿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设计师一般会把以科学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和以艺术思维为主的感性思考相结合,但科学思维占主导地位。这个阶段需要设计师大胆假设、严密推理、寻求规律,抽象地对设计对象进行描述。处于第二阶段时,设计师的创作思维需要通过形象一步步传达出来,此时设计师还需要抓住逻辑规律,以便把形象通过语言恰当表现。
总之,虽然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各有界定范畴,但两者的统一却是完成一件设计作品所必需的,设计师需要在设计思维中掌握两者的特性并加以灵活运用。
三、灵感思维
提到灵感思维,人们大多赋予它神秘的色彩,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将灵感思维看作天赋异禀。的确,灵感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它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神的气息”。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又一新的形式。现代心理学认为,新的信息刺激大脑后,对人脑长时间存储的暂时难以提取的信息产生了激荡,使信息得到重新加工和组合,于是就产生了灵感思维。它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可以导致新的思路突然迸发,促进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新的观念的诞生或实现。在艺术设计领域,灵感思维被认为是艺术修养、思维水平、性格气质以及生活阅历的综合产物,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
1.灵感思维的产生
灵感思维的产生需要和谐的环境。当一个诗人、艺术家或设计师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周围环境合适的情况下,灵感这位不速之客容易突然来临,由此产生的作品往往会完美、唯一,并且很可能是创作者一生创作的高潮之作,或是他的代表作,显得弥足珍贵。为什么历史上才华出众的人很多,但每个人终其一生脍炙人口的作品却屈指可数呢?这涉及一个灵感思维产生的条件问题。就艺术设计活动而言,产生灵感思维的条件主要是指宽松的外部环境。让设计师感觉宽松的外部环境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压力、不受客户或设计主管三番五次修改要求的骚扰,没有由于时间的紧迫而产生的精神紧张,也没有其他生活琐事的叨扰,身心处于极为放松的状态。愉快、放松的情绪有利于灵感思维的光顾。其次,要有积极、持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有利于思维的活跃以及各种思维的交叉发生,不同的思维发生碰撞容易摩擦出灵感思维的火花。
2.灵感思维的特点
虽然灵感思维扑朔迷离,难以捉摸,但它也是可以控制的一种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灵感思维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思想家罗素曾说过:“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同样,灵感思维青睐的也是有准备的头脑。灵感不是无源之水,华罗庚说:“‘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素养的人,给那些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灵感思维的出现必然是以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对问题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为基础的。只有在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并深入探索,这样才能使知识在运用中融会贯通,才能在不经意间恍然大悟,捕捉到乍现的灵光。善于思考的头脑和大量丰富的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基础条件。如果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再聪明的头脑也是枉然,有了大量的贮备知识而不勤于探索,知识迟早会因缺乏活力而陈旧。
第二,灵感思维可遇不可求。灵感是设计思维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一个突变过程,往往标志着认识上的新突破。设计师对好的设计创意会苦思冥想,期望得到突破,突然而至的灵感会帮助他们打开一片广阔的思路,灵感是每个设计工作者所期待的,但它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偶然得之。迄今为止,人们没有找到随意控制它的方法,只能充分做足适合它出现的各种条件,充分调动各项思维,等待它的造访。人们不能按主观的需要和希望来促使灵感产生,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也不能按照专业或从事的具体行业来对灵感产生进行划分,任何有正常思维的人,无论知识渊博还是匮乏,随时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灵感思维不可强求,但也不可不求。作为经常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来说,灵感思维已经在潜意识当中默默的存在。
第三,灵感思维需要兴奋的情绪。灵感的产生需要当事人处于兴奋、高昂的情绪当中。这是因为,灵感常常蕴含在人的潜意识当中,常规状态下产生不出灵感思维,兴奋的情绪是灵感思维产生的催化剂。当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振荡时,大脑较容易涌现出鲜明生动的意象、清晰准确的概念和顺畅如流的判断推理,思维活动会异常活跃,使长期投入探索的关键环节得到了豁然开朗的解决。兴奋的情绪有时源于清幽、舒适的外部环境,有时来自意气风发的创作激情,有时是个人灵性的迸发。当灵感闪现时,各种记忆、想象、感受一起涌至脑海,人的心情是紧张、兴奋的,如入无人之境,达到忘我、痴迷的程度,有时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郭沫若称之为“神经性发作”。灵感思维的出现需要人们情绪的兴奋做催化,出现后,莫大的兴奋感会再次充斥于人的头脑,不同之处在于,获得灵感后还有巨大的成就感也在其中。
第四,灵感思维稍纵即逝。灵感常常突如其来,却又匆匆一闪而过,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它可能永不再来。宋代苏轼诗句“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即是对灵感这一特点的写照。钱学森对此做了精辟的论述:“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苦苦追求来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的活动。”灵感的捕捉需要职业的敏感和天性的结合,设计师应该对它的光顾抱有信心。一方面为它的产生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另一方面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做好必要的积累。
四、心理机制
设计活动需要设计师调动多种思维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的心理机制从另一个角度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大体包括设计师的人格特征、意志力、创造力和天赋四个部分。
1.设计的心理机制
设计的心理机制大体包括设计师的人格特征、意志力、创造力和天赋四个部分。每个从事艺术设计的人都梦想成为设计界的佼佼者,除了多年的技能培养和严格的专业训练之外,设计师的人格特征是造就设计大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人格特征,简单来讲就是人的特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有影响的心理品质。根据近年众多心理学家分别从包括发明家、建筑家、艺术家、科学家和作家的五个不同的领域展开的关于创造力人格的研究,发现非凡的创造者往往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建筑师作为设计师中的典型,值得我们关注有关的研究结果。唐纳德·麦金隆于1965年和1978年对40位富有创意的建筑家所做的研究表明:具备“有发明才能、具独创性、高智力、开放的经验,有责任感、敏感、具洞察力、流畅力、独立思考,碰到困难的建筑问题时能以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难题。”这些是设计师普遍具有的人格特征。除此之外,设计师在人格特征上还需要具有沟通能力、交流能力、一定的经营能力等,这有助于设计师直观地得到更综合的信息,为下一步设计出既符合大众多层次需求又具有优秀品质的作品做好铺垫。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意志力可以体现为坚持性、自制力、自觉性和果断性等性格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力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引导人类行动的精神力量,是决心和毅力,是对行为的促进能力;另一方面,是在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力度和持久性,是引导行动的行为本身。尽管我们通常用判断力来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设计师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为保证。
对于创造力的定义,目前学者们多数强调“创造主体的素质”。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能力,但是造物的产生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单纯以创造力的结果——产品来定义创造力,是对正在进行或者将要进行的创造活动的主体创造力的武断否认,况且创造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正如马斯洛所说:“煮一碗第一流的汤比画一幅次级的图画更有创造性。”如果设计师个体具备有益于创造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能够与创造动机、创造能力巧妙融合、相互作用,参与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的整合过程,那么该设计师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活动的内在动力,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推动设计行业前行的活力所在。
虽然说创造力是设计师能力的核心,但设计师还需要对设计艺术具有较高的感受力,这种感受能力有些是通过后天培养的,有些则是与生俱来的。英国的心理学家高尔顿在其著作《遗传的天才》中认为,天赋在人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对设计师所具备的天赋特质要客观看待,不可夸大,但也不能不重视。因为,某些靠遗传得来的人格特质对从事设计工作确实是有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某些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使他更适合从事艺术设计领域内的工作,例如较高的灵活性、很强的好奇心、良好的感受力、强烈的自我意识等。艺术设计的职业特点对想要成为设计师的个体天赋要求较高,需要相当好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灵活驾驭的能力。天赋固然是一个优秀设计师成长的基础,但它能否得到真正发挥并转化为现实创造力,是设计师后天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设计师在先天的天赋基础上,还需要两个方面的促进:一是创意能力的提高,这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培养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二是保持积极的创作动机,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师需要注意个人性格的塑造,通过磨砺性格,保持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状态。有天赋的设计师要珍惜先天条件,发挥优势,同时也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磨炼,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切不可懒惰,以免走向平庸。天资略为逊色的设计师应该注重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加强思维训练,甘于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迅速掌握新的技术、观念和新的设计程序,这样才会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2.设计师心理对设计活动的影响
设计的心理机制是设计主体的心理活动,设计师的个性心理是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设计师的心理状况对设计活动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其自身设计生涯的发展和设计作品的质量。
首先,从设计师的人格特征来看。优良的人格特征是优秀的设计作品得以诞生的人文基础。一般而言,设计师的人格特征越明显,他在设计领域所占据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从事具体的设计工作时就会更加游刃有余,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师在多方面的创造力,同时这也是其作品容易出彩的根源所在。设计师的人格特征在设计活动当中确实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它的存在让一切皆有可能。卓越的人格特征成就非凡的设计作品和深邃的设计思想,在设计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其次,从设计师的意志力来看,意志力是确保设计活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继续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如西班牙著名的设计师安东尼·高迪和他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该教堂是巴塞罗那的象征,安东尼·高迪以他的天才和执着塑造了这个城市的生命。大教堂始建于1884年,直到设计师去世也没有完工,用了43年的时间才初步建成一个耳堂和四个塔楼之一,即整个工程的五分之一,主要是因为财力不足,多次停工。很难想象,如此宏伟的建筑,所需资金竟然全部依靠捐助。安东尼·高迪为了筹集资金,曾多次到街头募捐,被人们看作是一个“疯子”,晚年的他陷入资金困境,曾挨家上门乞讨。如果没有设计师坚毅的意志力,我们今天大概很难看见这座惊世的大教堂。或许已习惯于快速生活的现代人没有耐性去容忍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们在穹顶下一画就是十天半个月;无法理解贝尼尼们因毫厘之差而执意毁掉几近竣工的雕塑。现代的设计师们往往资金充足,可以随意使用现代的工艺手法和技术,来加快作品完成的时间,但是设计师的意志力在设计活动中起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诚然,当代设计师无法体味古代工匠那种长期融情感、责任于一体的状态,但是正是这种意志力的坚持,使他们的设计作品不是巧夺天工便是鬼斧神工。意志力成就了作品,作品是意志力的明证。设计项目有大有小,设计师的意志力却一定要贯穿其中。设计活动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波折,设计师的意志力堪称整个设计活动的定心丸。
再次,从设计师的创造力来看,创造力是设计师突破周围环境的有力保障,是设计师思想锐意前行的工具,也是设计作品生命力之所在。普利策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女性得主——英国著名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以离经叛道的表现图遭到非议,但其作品所彰显的创造力却是一般的设计师难以企及的。2010年刚刚建成的广州歌剧院(图4-7)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继国家大剧院和上海歌剧院之后的中国第三大歌剧院。创意取自“珠江石”的美丽传说,被誉为“圆润双砾”,外形犹如历经江水冲刷的大小两块石头,被放置在珠江北岸一个平缓的山丘上。该方案是一个非规则的几何形体,以灰黑色调的“双砾”构成自然、粗野的原始造型,与周围的高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力求在喧嚣的大都市中争得片刻的宁静,其模糊、朦胧的造型显示了一种似动非动的活力。有的人指责该设计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扎哈·哈迪德反驳说:“我不相信和谐。”言外之意透露着设计师刚毅的性格和自信的态度。她在设计中一再强调创造建筑新语境和肇始新观念的重要性。正是富有创造力的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坚持她的创造,不为外界所动摇,才使她的作品独树一帜,改变了建筑几何学的方向,成为指引未来建筑的“模糊语言”,她本人也被称为“穿行于晦涩意象的建筑天后”和“在建筑哲学与方法上影响了整个领域方向的伟大建筑师之一”。
图4-7扎哈·哈迪德广州歌剧院
最后,从设计师的天赋来看,天赋不同于灵感,灵感是一瞬间捕捉到的创意,具有突发性,天赋是一个人稳定的特质,具有持续性。天赋与上文提到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设计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后天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来达到和加强,而天赋却是秉性如此,生来对设计行业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和探索欲望,稍加引导便容易取得一定的成就。具有较高天赋的设计师在从事具体设计时容易得心应手,对设计这一行业非常敏感,面对变化,能够做出较快的反应,观察问题的角度比别人特别,善于抓住有利契机,精简冗繁的探索过程,做到事半功倍。综上所述,天赋可以让设计师有一个高的起点,帮助设计师快速领会设计意图,使设计作品充满灵性。天赋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师应该备加珍惜。
总之,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设计师要合理运用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来进行创作,在提高技能水准的同时,还要重视设计心理机制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