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之战,是清兵入关前的一次重大的战役。锦州(今属辽宁),包括邻近的宁远、松山、杏山等地,是进入山海关之前必须打通的要道。但是,自崇德四年(1639)以来,清兵屡攻锦、宁诸城,屡次失利。崇德五年(1640),太宗又命亲王诸大臣以义州(今属辽宁)为基地,轮番出师骚扰松、宁、锦诸城,仍不能成功。
此时,驻守锦州的明将是祖大寿。清将张存仁屯兵广宁(今辽宁北镇),扼守着宁远、锦州的门户。张存仁见久攻锦州不下,便向清太宗奏言,提出攻心之策。他说,观今日情势,锦州为必争之地,但“略地得利易,围城见功难”。古人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今日攻城,应是全城为上,贵在既得人又得地,不贵在得空城。为此,首先应该大振我方军心,准备与明军作持久战。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瓦解敌人的军心,注意截获敌人的情报,防止我方人员的逃亡。这样,远不过一年,近不过一月,必当有可乘之机。
张存仁还特别分析了锦州守将祖大寿的处境和心理特点。祖大寿原为明朝重要将领,崇德四年,兵败大凌河。清太宗招降祖大寿,祖大寿提出的条件是投降后让他回锦州与家人团聚,届时伺机与清军里应外合,共破锦州。清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降清后回到锦州,便食言违约,复归明军。现在,又为明廷坚守锦州。因此,人们都以为祖大寿背恩失信,必然死心塌地守卫锦州,无颜再降。然而,张存仁却不这样看,他分析道,一方面祖大寿为人骄横跋扈,又畏罪惧诛,自然不会轻易离开他的老巢;另一方面,此人又极端自私,“其心无定,唯利是图”,形势稍稍有利,便得意忘形,一旦危急,为保身家性命,一切都会置之不顾。(www.xing528.com)
针对祖大寿的品性特点,张存仁提出了一个从其内部攻心的策略:祖大寿所依靠的都是临时招募来的蒙古兵,不得不处处防备。防备得严,必有离心,一有离心,便会思变。我方可派出一支精锐部队,逼近锦州城,去做蒙古兵的分化瓦解工作。再放一些蒙古兵俘虏回城,揭露祖大寿的背信弃义,宣谕大清皇上的英明和宽厚。蒙古兵肯定会成群结队地出城受降。这便是最好的“攻心之策”“得人得地之术”。
崇德七年(1642年),清军攻破松山,俘获洪承畴,继而破锦州,总兵祖大寿降清。整个锦州之战的过程证实了张存仁“攻心之策”的正确。(《清史稿》戴云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