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枢密使童贯被皇帝任命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准备乘金兵破辽中京、屡获大胜之机,与金国夹攻辽国。五月间,童贯率军伐辽,为辽国大将耶律大石所败,狼狈逃窜而回。消息传到宫中,一些平时就对奸臣童贯的所作所为十分憎恶但却无可奈何的伶人们,悄悄商议要在皇上面前表演一个节目,揭露童贯的丑恶面目。
一天,宋徽宗在宫中设内宴,教坊司进伎,派了三个伶人在筵席间演出。三个伶人都是年纪不到二十的窈窕少女,明眸皓齿,朱唇樱口,一登场那种风姿便令人深感怜爱。奇怪的是,她们都是婢女打扮。服饰有别倒还罢了,三人三种不同流俗的发髻,尤其显得新颖别致,席上诸人看了都觉有趣。
表演开始了,第一个女伶当额为髻,娉娉袅袅地在场中转了一圈,黄莺巧啭般地曼声道:“妾乃蔡太师家人也。”听者点头:这扮的是当朝太师蔡京家的婢女。第二个女伶髻偏左,同第一人一样转了一圈后,也用同样的声调说:“妾乃郑太宰家人也。”听者又点头:这扮的是退职太宰郑居中家的婢女。第三个女伶满头为髻,如同小儿,走起来却如狼奔豕突一般窜呀窜的,并且故意把满头的小发髻摇来摇去,她说话的声音也怪怪的,调门不阴不阳:“妾乃童大王家人也。”听者一边点头:这扮的是当朝执掌军事的枢密使童贯家的婢女,一边纳闷:这女孩怎么梳这样的发髻?前面那两个女孩子的发髻又有什么名堂?(www.xing528.com)
“你们的发髻怎么跟一般女孩子梳的不大一样啊?”有人忍不住问。“大人容禀,”自称是蔡家婢女的女伶微微一笑答曰,“我家太师入宫觐见,瞻陛下之清光,此髻便叫作朝天髻。”接着,第二个女伶对云:“我家太宰受皇上优礼,奉祠就第,此髻便叫作懒梳髻。”众人觉得这两种髻,一借取朝见天子之意,一隐寓家居赋闲之意,都很贴切,心中暗暗称妙。
轮到所谓“童大王家人”开口解释她那满头小髻了。只见她面带惊恐之色,好像身后有虎狼追赶似的,东张西望一番后,才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家大王正在对辽用兵,此乃三十六髻也。”话音刚落,笑声顿起。原来俗话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说法,因此这位女伶智借“髻”与“计”的谐音关系,巧用歇后语狠狠地讽刺了童贯。后来,童贯知道了此事,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齐东野语》鹏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