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用生铁铸成八只铁牛,每只铁牛重达数万斤,将铁牛各四只分置于河的两岸,固定于铁砧之上,砧下连有铁柱,深埋于河岸土中,用大缆系舟于两岸铁牛之间,这就成了一座浮桥。当河水进入汛期,借浮力的作用,水涨船高,陷在河床淤泥中的铁牛被拔了出来,再去掉船中压舱的土石,铁牛就会露出水面,这样便可把它们拖上岸了。
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有一洲名中(dàn),居住着不少人家。洲中凿有一口井,洲上还建有舜庙。唐玄宗时,洲陆之间造了一座浮桥,以便人们的往来。
这座桥很特别。工匠用生铁铸成八只铁牛,每只铁牛重达数万斤,将铁牛各四只分置于河的两岸,固定于铁砧之上,砧下连有铁柱,深埋于河岸土中,用大缆系舟于两岸铁牛之间,这就成了一座浮桥。
北宋仁宗朝,由于黄河水暴涨,桥的两岸坍毁,八只铁牛被扯出数十步远而沉入河中,从此洲陆间的居民来往很是艰难。历届河中府的长官都想到,修复这座桥,必须首先把铁牛从河中捞取上来,可是如此沉重的铁牛要把它们弄上岸来,谈何容易。他们都想不出任何可行的办法,只好贴出告示,征求能人献计献策。直到英宗治平初年,才有一位来自真定(今河北正定)的僧人怀昺(bǐng)解决了这一难题。(www.xing528.com)
怀昺的做法是,在每年水浅时,以两艘巨船并排停于铁牛沉没处,并用土石压舱,两船之间置大木梁,从梁上挂下绳索,让人潜入水中把绳索紧紧系在铁牛身上。当河水进入汛期,借浮力的作用,水涨船高,陷在河床淤泥中的铁牛被拔了出来,再去掉船中压舱的土石,铁牛就会露出水面,这样便可把它们拖上岸了。
治平四年(1067),一座新的浮桥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见桥的两头依然是那八只黑疙瘩,岿然不动,牛气冲天,好不威风。来来往往的人们说到新桥,都对真定僧人怀昺赞不绝口,怀昺也因修桥之功,获得了英宗皇帝颁赐紫色袈裟的荣誉。(《能改斋漫录》《宋史》何小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