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华民族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古代中华民族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上已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到了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做原料,制成了植物纤维纸。据说左伯的造纸法到唐代还在沿用,但具体制法已不可考。我国造纸术传播出去以后,解决了上述那些困难,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古代中华民族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的纸质地图

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的时代在西汉文景时期。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出土时呈黄色,现褪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沾有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用细黑线条绘制山脉、河流、沟溪、关隘、道路、界域等,并标有各处地名。这幅纸质地图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纸张实物,说明我国早在西汉初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绘写的纸。

除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最早的汉纸外,现知我国发现汉纸的出土地点还有:新疆罗布淖尔(1933年发现)、陕西西安灞桥(1957年发现),内蒙古居延的金关(20世纪70年代发现)、陕西扶风中颜(20世纪70年代发现)等。

周秦时期,以竹木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绘画材料。简重帛贵,不便使用。西汉中后期,宫廷中已使用一种丝质纸,薄而小,叫做赫蹏(xítí戏蹄)。社会上已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

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工具。在殷商时代,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需经特殊处理并由专门人员用刀刻写。在铜器和玉石器上也有铸刻文字的。西周时期,文字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到了春秋时代,竹木简牍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墨子》里就说到“书之竹帛,传遗世子孙”。直到东汉,竹木简牍和丝帛仍然是重要的书写材料。西汉末年,刘向校定皇家图书时,都是先写在竹简上,以便随时改动,待整理完毕,才将定本誊写在帛上。东汉的皇家藏书处东观所藏图书,就是竹简和帛两大类。

竹简是把竹材锯成圆筒,再剖成竹签。书写以前,先要在火上烘干,以防止虫咬和腐烂。简有一定的长度,如2尺4寸的简是用来写经典、法律和国史的,一尺长的简是用来写信的(所以后来把信叫做“尺牍”)。简上的文字,是用笔墨书写的;要删改,就得用刀削掉(所以后世又把删改文章叫做“笔削”)。在没有竹子的地方,则用木材锯成段,再劈成片,刮削使平,成为木简。宽的叫“版”,或叫“方”。

汉代木简(www.xing528.com)

1930年内蒙古西部阿济纳旗居延地区发现了汉代简册。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比起甲骨、钟鼎、玉等材料,具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书写方便等特点。因而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竹木简也有严重的局限性,用来很不方便,远不能适应封建文化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帛书,到了西汉又发明了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到了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做原料,制成了植物纤维纸。这种纸非常受人欢迎,并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在造纸工艺方面,除漂洗、碎切、浸沤、舂捣、打浆外,还可能采用了用石灰碱液进行烹煮的化学处理方法,以使植物纤维更易分解。蔡伦的伟大功绩在于他“造意用树肤、麻头、敝布、渔网为纸”,在造纸原料上和方法上都有革命性的改进,使得纸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为纸的推广和普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蔡 伦

蔡伦之后,东汉末建安年间,东莱(今山东黄县东南)人左伯,字子邑,“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南齐萧子良在答王僧虔的信中说:“左伯之纸,妍妙辉光。”据说左伯的造纸法到唐代还在沿用,但具体制法已不可考。

造纸术从我国传播出去以前,朝鲜、日本也用简和帛写字,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树叶(我国通称贝叶)写字,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写字,欧洲用羊皮作纸写字。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很贵。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因此,这些材料也都不适于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传播出去以后,解决了上述那些困难,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