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赋的发展及特点-秦汉文化

汉赋的发展及特点-秦汉文化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不歌而颂,是赋的基本特点。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七发》是赋中的名篇,是汉大赋由骚体赋演化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东汉建立后的数十年,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汉帝国声威重振,这就使为帝王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再度出现成为可能。其赋虽多属拟作,体制缺乏创新,但均与鼎盛期的汉大赋风格不同。

赋是战国后期产生的一种文体。班固称:“赋者,古诗之流。”(《两都赋序》)刘勰说:“赋自诗出。”(《文心雕龙·诠赋》)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况和宋玉。荀子有《礼》、《知》、《云》、《蚕》、《箴》5赋,宋玉有《风》、《高唐》、《神女》诸赋。荀赋以谜语的形式写出,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韵语多四言,与《诗经》句法相类。宋玉赋颇杂骚体句式,与楚辞接近。赋是由诗中独立出来的文体,其与诗不同之处在于,诗以抒情为主,音节和谐,宜于咏唱。赋自初独立时起即“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也就是说,它把诗体形式拓展用客主问答的方式引起下文,借以说理叙事,而于说理叙事中,常以夸张的方式作绘声绘色的描写。这种文体虽讲求押韵,但多杂有散文句法,故不宜咏唱。刘向说:“不歌而颂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引)不歌而颂,是赋的基本特点。所以从文体性质来看,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文心雕龙·诠赋》),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赋已不同于诗(包括楚辞),但楚辞之名较赋晚出,且汉人多视辞、赋为一类,即刘熙载所谓“辞亦为赋,赋亦为辞”(《艺概》),故屈原的作品常被称为屈赋,而汉人仿楚辞体制写出的作品也常自名曰赋。赋学研究,通常并不排除这类著作,故就传统习惯来看,汉赋实有诗体(骚体和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两类。

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四个时期,即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东汉前期(以和帝末为界),抒情小赋初起时期;东汉后期,抒情小赋成熟时期。

骚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这一时期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门客。但前期作家赋作今存者不多,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首数贾谊和枚乘。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人,年少才高,学通百家。20多岁时即为文帝召为博士,在朝提出许多改革政治的合理建议,但为旧臣排挤,不久便出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作《吊屈原赋》,吊屈原,实则感伤自己。故托古讽今,情辞愤惋。《鵩鸟赋》作于在长沙三年时。有鵩鸟飞入室中,自以为不祥,遂作赋以自宽慰。《鵩鸟赋》以四言为主,与荀赋风格接近,但内容趋于消极。贾谊赋作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朱熹称:“自原之后,作者继起,独贾生以命世英杰之才俯就骚律,所出之篇,非一时诸人所及。”(《楚辞辩证》)

枚乘(?—公元前140年),字叔,淮阴人,曾为吴王、梁孝王门客,以善辞赋著称。武帝为太子时即闻乘名,及即位,乘年已老,以安车蒲轮征,死道中。《七发》是赋中的名篇,是汉大赋由骚体赋演化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这篇赋写楚太子有疾,吴客前往探问,通过七件事启发太子改变生活方式,遂使太子“涊然汗出,霍然病已”。叙事多以夸张手法作渲染,铺陈排比,生动逼真。此赋以文采取胜,后世仿作者极多,故赋史上有所谓“七体”。

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汉经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发达,国力充实。武帝好大喜功,对外拓展疆土,开通商路,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物质享受之余,尚需文学侍从之臣为之歌功颂德,点缀升平。赋最能适应这一要求,故得统治者提倡。汉有献赋考赋制度,优者可以得官受赐,故文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公卿大吏亦时时间作。《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辞赋约千篇,十之八九是中后期的作品,而武帝时期就占半数以上。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击剑,为人口吃而善属文。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辞官游梁,著《子虚赋》。梁孝王死,归蜀。武帝即位,读《子虚赋》称赏不已。得狗监杨得意荐,被召入京,遂献《上林赋》,赋天子游猎之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渲染夸张,博极见闻。卒章归之于节俭,用示讽谏之意。《子虚》《上林》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对大赋形体的固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夸而失实,字多冷僻,形式板重,又乏真实感情,虽把汉大赋推上极致,但也引上了绝路。因为这种形体只能为统治者点缀升平,充当宫廷奢侈品。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山东惠民)人。武帝初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滑稽多智,“上颇俳优畜之”。求大用不得,遂著《答客难》以发泄怀才不遇的牢骚。《答客难》文字平易流畅,虽赋体而以说理为目的,体制短小,内容充实,对后世影响较大。

王褒,字子渊,生卒年月不详,蜀资中(四川资阳)人。其赋多歌功颂德之作,较有特色的是《洞箫赋》。《洞箫赋》大体以骚体形式写出,是一篇驱辞力、穷文致的咏物大赋。(www.xing528.com)

扬雄(公元前53—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好学深思,口吃善著文。成帝时被召,任为郎,历仕成哀平莽四朝,不获重用。其传世作品,模拟者居多。扬雄才高学博,故虽形体模拟,而于内容上常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有明显的规讽用意,与相如投合人主之需,以炫才歌颂为能事者不同。扬雄较为人称道的赋作是其模仿东方朔《答客难》而作的《解嘲》。《解嘲》学富词赡,文质并茂,笔力酣畅,持论有据。扬雄对于赋的贡献不单在于他的创作,更在于他对赋体的认识。在《法言》中,他以对话的方式谈了有关赋的见解,其著名论断是“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扬雄的赋论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为后世文学批评,尤其是赋的批评奠定了基础。

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但抒情小赋的发展进程是缓慢的。东汉建立后的数十年,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汉帝国声威重振,这就使为帝王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再度出现成为可能。班固的《两都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两都赋》写在“遂见亲近”的郎官任上,其形式完全模仿《子虚》《上林》而篇幅更长。由于创作动机只在“宣上德而尽忠孝”(《两都赋序》),故虽“明绚雅赡”(《文心雕龙·诠赋》),而无多少社会价值。

与班固时间相先后,杜笃、傅毅、班昭、梁鸿,也均以能赋名。其赋虽多属拟作,体制缺乏创新,但均与鼎盛期的汉大赋风格不同。尤其可贵的是,这些赋作都为抒情小赋的发展,做了持续有益的探索。

东汉中叶,以博通高步赋坛的作家是张衡。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人品高尚的文学家。其《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其时张衡年仅29岁。《二京赋》通过主客问答方式铺叙两京繁华,内容博及商贾、辩士、侠客的活动及杂技百戏的演出,较《两都》犹繁富。作者意在规谏,故议论切直,不似谀颂之赋轻轻点过。但大赋的发展毕竟已至强弩之末,故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不是他早期的大赋,而是后期仕途坎坷,遭受宦官谗毁时所写的抒情小赋,即《归田赋》、《思玄赋》等。这些作品抒发了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高蹈绝俗的愿望,清真淡雅,一扫大赋浮夸堆砌之弊,把抒情小赋的创作,推进到空前未有的成熟阶段。

东汉末年,君主昏聩,宦官左右朝政,吏制腐败,社会一片黑暗。有识之士屈抑沉沦,故伤时感怀,疾世抒愤之赋渐多。这一时期,著名的赋家有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

蔡邕(132—192年),字伯喈,陈留圉(河南杞县)人。少博学,好辞章,精通天文数术,妙操音律,尤善鼓琴。其赋作今知者有10多篇,最著名的是《述行赋》和《释诲》。《述行赋》中历叙从陈留到偃师的途中见闻,结合历史故事,抨击朝政的腐败,抒发对灾困中民众的同情和志士被压抑的愤慨,情辞痛切,是抒情小赋中的名篇。《释诲》是明心厉志之作,作者借胡老答务世公子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处世思想。刘勰称“体奥而文炳”,是“属篇之高者”。

赵壹,字元叔,与蔡邕同时,“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及《穷鸟赋》。《解摈》已佚。《穷鸟赋》以穷鸟自喻,写友人将自己从网罗机阱中救出,比喻生动,情辞凄苦,自然流成,无所雕饰,是一首新颖别致的四言诗式的抒情小赋。赵壹另有《刺世疾邪赋》,是汉末诗赋诸体中罕见的刺世佳作。文中揭露朝廷昏聩,近习秉权,谄佞肆虐,他慨恨被褐怀玉之士报国无门,动辄得咎,决心保持自身高洁。他说:“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坦率犀利,至正至刚。

祢衡(173—198年),字正平,平原般(山东临邑东北)人,尚气高傲,侮慢曹操。其著名的《鹦鹉赋》以鹦鹉被捕远献自况,抒写才智之士受困辱的感慨,名为咏物,实是抒情之作。

祢衡前后,以赋显名的作家尚有为蔡邕所推重的边让。建安中,邯郸淳、杨修、徐干、丁仪、丁廙均能赋,而成就最高的是建安七子中的首要人物王粲。王粲死于魏代汉前三年,是汉赋作家中的殿军。一生作赋可考者20余篇。《登楼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东汉抒情小赋中最杰出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