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景帝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武帝时诏举贤良文学之士,他以贤良身份上《天人三策》,系统地阐明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尊君的政治思想。《春秋繁露》是其代表著作。
董仲舒的哲学基本上是《易经》阴阳学说的引申。他认为任何一个事物,一定是相反的事物合成的。例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这叫做“凡物必有合”。合的两方面性质不相同,这叫做“合各有阴阳”。阴阳数量可以相等,性质却有一定,阳性尊、阴性卑,这叫做“同度而不同意”。君、父、夫是阳(三纲),臣、子、妻是阴,阴不得独立行事,只能从阳行事,事成不得分功。这叫做“阳兼于阴,阴兼(被兼)于阳”。阴阳不得同时并起,一定要有先后,阳总在先,阴总在后,阳是主体,阴是附属,这叫做“一而不二”。阴阳二物,按一定的时候互相交替,一个起来,一个下去,一个增多,一个减少。起来了的到时候要下去,下去了的到时候又起来;多了的不能多到过度,少了的不能少到绝灭,终而复始,循环不止,这叫做“常一而不灭”。做事不论大小难易,违反天道(一而不二)一定无成,比如目不能两看,耳不能两听,手不能一手画方一手画圆,不一就要生患(心有二中),这叫做“君子贱二而贵一”。天地的精气合起来成一,分开来成阴阳,再分成春夏秋冬四时,配到东南中西北五方成五行。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顺次叫做“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逆次叫做“五行相胜”(如水胜火,金胜木)。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人受天命而生,同天一样,也有阴阳五行。人是天之副,与天合而为一,这叫做“人副天”。董仲舒哲学的结论是“道(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基本上是借用阴阳家的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这种新的儒家学说,适应文、景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其积极作用。他的更化和任德的主张,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但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神化专制皇权,所以他的学说归根到底是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www.xing528.com)
董仲舒在宣扬他的主张时,大讲符瑞灾异,以此为发端,到西汉末年出现了谶纬之学。谶是以诡语托为天命的预言。纬是以经相对而得名的,是托名孔子以诡语解经的书。谶纬的内容有的解经,有的述史,有的论天文、历数、地理,更多的则是宣扬神灵怪异,其中充斥阴阳五行思想。这些内容,除包含一部分有用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古史传说以外,绝大部分都荒诞不经,极便于人们穿凿附会,作任意的解释。王莽、刘秀称帝后,都曾利用过谶纬。刘秀把谶纬作为一种重要的统治工具,甚至发诏班命,施政用人,也要引用谶纬,谶纬实际上超过了经书的地位。中元元年(5年),光武帝颁布图谶于天下,更使图谶成为法定的经典。汉章帝会群儒于白虎观,讨论经义,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自虎通》)一书,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使之与今文经学融为一体。《白虎通德论》的出现,是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董仲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