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医学传入中国,西医观念异于中医,初期理论宣教为主

欧洲医学传入中国,西医观念异于中医,初期理论宣教为主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医学传入中国,先重理论,后趋实用。初期医学理论大都只是传教士宣教时附带论及。它是阐述天主教理的著作,其中也有对人体解剖学的介绍,这部著作论述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很多不同,引起普遍关注。专门著作又以邓玉函《泰西人身说概》二卷为最早,为西方的解剖生理学书籍。熊三拔的《泰西水法》中涉及西方药物及药房的情况。西方医学知识、医疗制度和设施等与中国传统中医有很大区别,尽管西方医学的传入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

欧洲医学传入中国,先重理论,后趋实用。初期医学理论大都只是传教士宣教时附带论及。艾儒略著《性学觕述》,尽管是天主教义著作,但该书有人体构造方面知识的介绍。1629年,汤若望著作《主制群征》得到刻印。它是阐述天主教理的著作,其中也有对人体解剖学的介绍,这部著作论述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很多不同,引起普遍关注。另有龙华民《灵魂道体说》、毕方济(P.Francois Sambiasi,1582—1649)《灵言蠡勺》、高一志(A.Vagnoni)《修身西学》、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真主灵性理证》,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涉及人体骨骼、神经和生理功能。专门著作又以邓玉函《泰西人身说概》二卷为最早,为西方的解剖生理学书籍。

《泰西人身说概》,题邓玉函撰,毕拱辰译。毕拱辰字星伯,山东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34年他在北京见到汤若望,汤若望出示《西洋人身图》,从当时解剖学角度展示人体生理,其中有关骨骼分布、肌肉、神经,以及人脑是记忆器官的知识,对当时的国人来说都还是很陌生的。后来汤若望又以邓玉函《人身说》二卷交付拱辰,加以文字上的修订。1643年后始完成该书的整理,是最早传入的解剖生理学论著[45]

在西方生理解剖知识传入的同时,西药的介绍也有了专书。熊三拔著有《药露说》一卷(1618年),一九三五年发现抄本,附在《泰西人身说概》书末,并有蒸馏及制造药炉等仪器的图说,名医吴金寿写有按语,是最早讲解西药制造技术的专书。万历时,中国人就已能用西法提炼药露,所以沈德符说:“今中国人能伪为之”[46]。刘侗《帝京景物略》、纳兰容若《深水亭杂识》、石天基《传家宝》等书中都有药露法[47]。(www.xing528.com)

除了医学知识外,艾儒略的《西方答问》对西方医疗制度也有介绍。熊三拔的《泰西水法》中涉及西方药物及药房的情况。西方医学知识、医疗制度和设施等与中国传统中医有很大区别,尽管西方医学的传入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但是这些知识的传入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还是很新鲜的。

明末清初之际的西学东渐,是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首次大规模、实质性接触与交流的实践,其结果是接受与排斥并存。当时的译书活动,翻译的多属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科技知识,加之西学输入者(传教士)认为科学传播应该服务于宗教,不作为首当职责,所以,基于宗教的目的性、知识传播渠道单一、接受面小等特点,致使明清之际的西学传播,没有形成大规模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的风潮[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