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器更是中国的发明。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陶瓷就已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陶瓷贸易的烧造窑厂遍布东南沿海。明清两代,陶瓷贸易持续繁荣,其最主要的产地在江西景德镇、福建漳州和德化等地。
瓷器历来是中国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出口的货物中的大宗。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描述当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是:“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122]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销往各地,“自燕而北,南交阯、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123]其“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124]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外销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明代晚期,开始大量销往欧洲。它不仅因为造型、纹饰、工艺融入了中国的审美意趣和人文内涵,更以其美观、耐用而广受东西方国度青睐,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输出商品。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记载:“中国人常用的餐具是陶器。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西方叫它瓷器。无论从材料本身或从它又薄又脆的结构来说,欧洲陶器没有任何类似的东西。最细的瓷器是用江西所产黏土制成,人们把它们用船不仅运到中国各地,而且还运到欧洲最遥远的角落,在那里它们受到那些欣赏宴席上的风雅有甚于夸耀豪华的人们所珍爱。”[125]由此可见中国的瓷器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瀛涯胜览》中也特别提到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并麝香、销金紵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交易”[126]。大量的瓷器经由郑和船队远销海外各地。明代马欢、费信、巩珍3人曾随郑和船队出使西洋,后分别写下《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这些著述详细记载了当时我国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通过上述著述所记,至少有29个国家和地区要用瓷器作为货用换取所需之物或记录了当地居民喜爱中国瓷器,说明大量瓷器销往亚、非广大地区。
(一)瓷器出口东南亚
在南海(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青花瓷的价值,早已超过它的经济含义,而成为友谊和永恒的象征,具有神圣的精神内涵了。菲律宾居民将青花瓷当作尊贵的用具,过节时才从窖藏取出。青花瓷或被嵌置室内,以供观赏,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和肯尼亚沿海,都可见到风格独特的柱墓,竖立在墓葬前高达5米的四角、六角或八角形柱子上刻有花纹,并镶有中国青花瓷。大量外销的青花器,在暹罗、菲律宾卡拉塔甘和沙榜越的曼拉诺人中间,又是最重要的陪葬品[127]。
在明初,朝贡贸易是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往来的唯一合法渠道。明政府本着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对朝贡国均给予大量的回赐,其价值高于各国的朝贡品。明政府常将陶瓷作为赏赐,以交换其他物资。洪武七年(1374年),琉球中山王弟泰期复来贡,“命刑部侍郎李浩赉赐文绮、陶铁器,且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128]。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政府就赠予占城和真腊瓷器各一万九千件[129]。由此可见,明代早期通过“赏赐”的方式,大量的瓷器被赠予东南亚诸国。
据《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记载,当时的青瓷和青花瓷器广受东南亚人们的欢迎。其中费信的《星槎胜览》详细记录了郑和船队与所到各国进行瓷器贸易的情况。其中的青花瓷成为东南亚各国居民喜爱的日用器皿,《星槎胜览》中共有9处明确提到“青花白”或“青白花”瓷器:
暹罗:货用青白花磁器……之属;
锡兰山:货用金银铜钱、青花白磁……之属;
柯枝:货用色段、白丝、青白花磁器……之属;
古里:货用金银、色段、青花白磁器……之属;
忽鲁谟斯:货用金银、青白花磁器……之属;
榜葛剌:货用金银、布锻、色绢、青白花磁器……之属;
大呗喃:货用金银、青白花磁器……之属;(www.xing528.com)
阿丹:货用金银、色段、青白花磁器……之属;
天方:货用金银、段疋、色绢、青花白磁器……之属。[130]
有4处提到“青白”瓷器:
旧港:货用烧炼五色珠、青白磁器……大小磁器……之属;
满剌加:货用青白磁器、五色烧珠……之属;
苏门答剌:货用青白磁器……之属;
龙牙犀角:货用……青白磁器。[131]
另外,1处提到“货用青碗”,11处提到“货用磁器”。
从记载看,其时关于陶瓷器的称呼有磁器、青花磁器、青碗、青白磁器、大小磁器、青磁器、青白花磁器、青磁盘碗、青花白磁器、磁碗;器形有盘、碗;釉色有青白、青白花、青花等。
(二)瓷器出口欧洲
继郑和下西洋大量瓷器外销以后,我国瓷器不仅畅销亚洲各国,而且大量销往欧洲。在航海世纪中,瓷器不仅是一种货物,而且是地位、权力的象征。欧洲王室以拥有中国瓷器作为炫耀海权的手段,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地位的象征。“在西欧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豪华;为最高级的馈赠品;作为艺术欣赏的古玩;作为宗教寺庙和王室贵族宫廷的装饰品,等等。中国瓷器对罗可可艺术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32]
达·伽马于1498年抵达今印度之卡利卡特后,在那里购买了大量瓷器。回国后,他将一些瓷器呈送给了唐·曼努埃尔国王。中国瓷器立即引起了里斯本宫廷的兴趣。1500年3月9日,葡萄牙第二次东方远征船队在卡布拉尔的率领下从里斯本启航。1501年7月返航时带回了许多东方物产和手工艺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国瓷器。同年,唐·曼努埃尔国王就写信给西班牙的唐·费尔南多(FernandoⅡ)和唐娜·伊莎贝尔(IsabelⅠ),向他们报告了有关华人和瓷器的消息:“中国人是白色人种,有着漂亮的绿眼睛。那里有精美的瓷瓶,每个都值一百克鲁扎多。”[133]
明代销往欧洲的瓷器,其数量之多是远超前代的。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极大需求刺激了萌芽中的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513至1522年间,中葡贸易增长迅速,其中瓷器已占很大的份额。“从1522年起,一项法令规定,印度船只所载货物中,三分之一可以是中国瓷器。”[134]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瓷器贸易达到了相当的规模。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约10万件运往阿姆斯特丹的中国青花瓷[135]。“克拉克”号运载的大量陶瓷仅仅是当时陶瓷外销的一个缩影而已,也可见明代陶瓷外销数量之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