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进口商品中,手工业原料主要有锡、红铜、石青、硫磺、碗石、牛皮、磨刀石、番红土、西洋铁、回回青等。在明代,铜和硫磺都是战略物资,因其重要性和稀缺性,成为了明政府意图控制的贸易物品。而回回青、苏木等染料也是主要进口手工业原料。
(一)铜
铜钱一直是中国市场上广泛使用的货币,因此,中国对铜的需求量非常巨大。早在明代以前,由于铜资源匮乏,铜在中国的供需矛盾就已非常明显。进入明代以后,国内的铜矿资源就已近枯竭,所以只要周边国家产铜,明朝都会要求其上贡。明前期,政府主要通过朝贡贸易从日本获取铜。在日本朝贡中,铜都是主要贡品之一。同时明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吸引外国贡使携贡物前来朝贡。如宣德八年(1433年)赐例:红铜,每斤300文;刀、剑,每把10贯;抹金铜铫每个6贯;铜水滴,每副2贯等[77]。在这些优惠政策下,有的朝贡国为了获得丰厚的回赐物品及通过附进物的折价获得大量财物,往往进贡大量铜等金属。
(二)硫磺
硫磺也是在明代被明确禁止交易的物品之一。硫磺本身不是兵器,但却是火器必不可少的火药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火药以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78]因此,硫磺在明代是重要的军需物资。据《明会典》载:“每三年,兵仗局关领一次,硫磺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斤。今例,蓟镇三年关领火器一次。宣府五年一次。辽东、延绥三年关领硫磺焰硝一次,辽东黄二千斤……延绥黄三千五百斤,宣府、宁夏、甘肃俱五年一次,宣府黄一万斤……宁夏、甘肃黄三千斤。”[79]几个主要的边镇在兵仗局关领的定例数量已是不小。遇到战争时常常一次调拨上万斤乃至十数万斤。硫磺除作为火器重要材料之外,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药品,包括炼制丹药,并且也用于其他一些产品的制作;即使是用来制作火药,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烟花爆竹。所有这些用途加在一起,需要量就更为巨大,因此更加需要从外国进口。
流入明朝的硫磺主要是来自琉球和日本。洪武六年(1373年),琉球的中山王贡硫磺千斤。永乐元年(1403年),日本贡硫磺1万斤;宣德八年(1433年),贡硫磺2.2万斤;景泰四年(1453年),附载硫磺达36.4万多斤[80]。除日本和琉球之外,东南亚地区的吕宋、爪哇等也曾向中国输入过硫磺。据《明会典》《外夷朝贡考》的相关记载,在明代,安南、暹罗、苏门答剌、锡兰山等国的贡品中均有硫磺。[81](www.xing528.com)
(三)染料
染料也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进口手工业原料。根据不同输出国对色彩的要求,作为丝绸和瓷器生产大国的中国,需要大量的着色剂。郑和从西洋带回的众多生产和生活必需品,当属苏麻离青和苏枋木两种大宗生产原料对国计民生影响最大。苏麻离青矿石产于伊拉克索马拉地区,为青花瓷发色鲜亮的成色剂。另一种为苏木科植物苏木,又名苏枋木。苏木用以作红色染料,早在唐朝时就已是珍贵的进口商品。
对早期中国陶瓷业而言,蓝色彩绘的运用并不熟悉。自唐代蓝彩昙花一现之后,又沉寂了很长一段时期,至元代,景德镇才制造出大量青花瓷器,并使其成为重要的外销瓷,在世界各地交易。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产自波斯的苏麻离青将我国青花瓷带入辉煌发展时期。苏麻离青,又称为苏泥勃青等。进口青花料,产于西亚地区。旧传产于波斯,据考证可能在叙利亚附近。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有明彩料,多采自外国:如青花,初用苏泥勃青,继用回青。”[82]苏麻离青为永乐、宣德年间宫廷烧制青花的用料。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83]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宣窑之青,乃苏渤泥青。”[84]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瓷器,蓝色浓艳有银黑色结晶斑。苏麻离青中含锰量极低,含铁量较高,与国产青料有明显区别。明初,陶瓷匠师认识到使用纯进口的“苏麻离青”,并进而通过混入石青等原料制作出来的青花瓷,图面清晰,“分水”明快,从而加大了对“苏麻离青”这种染料的需求。明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了一批苏麻离青。但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道:“宣窑青花一名苏麻离青,成化时已少,正德间得回青,嘉靖窑御器遂用之。”[85]这说明成化间,苏麻离青已不足。
明成化以后,苏麻离青渐渐被回回青所代替。《天工开物》中记载:“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86]回回青也是一种珍贵的官府专用之物,民间使用机会很少。如《潘司空奏疏》记载:“回回青料贡自外夷,藏之内库,乃贵重之物,原非民间所有。”[87]王宗沐记载:“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88]而由西域来的回回青很快就短缺了。但由苏门答腊和渤泥国“入贡”进口的回回青,弥补了回回青的不足。《明史·外国传》记载苏门答腊和渤泥国的朝贡情况,永乐年间就有12次,宣德年间贡4次,期间都有回回青。如《明史》中记载:“(苏门答腊)贡物有宝石、玛瑙、水晶、石青、回回青……”[89]《明会典》中也有记载:“苏门答腊国……永乐三年(1405年)……遣使朝贡。五年至宣德六年复遣使朝贡……十年复封其子为王,贡物有石青、回回青。”[90]
苏木科植物苏木,根泡制作解毒剂,能解热、清血、收敛、祛痰,在东南亚多用于战场疗伤。苏木干材中,含巴西苏木素为红色染料,原本无色,被空气氧化后,变紫红色,用作丝绸染料和香云纱纱面掉色问题,还用于染制棉麻、线、纸等纤维制品。明太祖亦曾以政策推广植棉。苏木为棉布的极佳红色系染料,中国不产,仰给于海外。苏木主产地是柬埔寨和泰国。《古今注》中记载苏木:“苏方木出扶南林邑外国,取细破煮之,以染色。”[91]晋代只知道苏方木出在越南中部以南中南半岛各地,《南方草木状》云:“苏枋树类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染绛,渍以大庾之水,则色愈深。”[92]当时苏木运到广东,多当作染红的原料,与北方染红用茜草、红花不同。泰国所产苏木,自元明以来,大量运进中国,泰国的苏木已“如薪之广,颜色绝胜他国出者”[93]。当时苏木在泰国“其贱如薪”[94],大批苏木被海运到中国,马六甲、苏门答腊也是苏木的输出国。苏枋木的引入促进了明代丝绸外贸的迅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