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史:郑芝龙的海上王国与贸易盈利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史:郑芝龙的海上王国与贸易盈利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月,朝廷正式接受郑芝龙归降。这次受抚,郑芝龙的身份正式由海寇转变为明朝官员,其拥有的海上势力,武装集团也转而成为明朝军队。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海寇集团,郑芝龙并不局限于财富的擭取以及军事力量的增强,而是注意从各个方面提升集团的实力以及影响力,从而建立起足以和中央抗衡的海上王国。郑芝龙一方面借由明朝政府的支持击败其他海寇集团的竞争,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海外各国的贸易关系,从而获取巨额利润。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史:郑芝龙的海上王国与贸易盈利

郑芝龙,号飞黄,小名一官,泉州南安石井人,出生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一个经营海外贸易的家族之中。他的发迹史堪称“完美”,一切都顺理成章,似乎他沿着这样的轨迹最终建立起海上王国一点都不出人意外。有学者根据新发现的《郑氏族谱》提出,在正德嘉靖年间郑氏族人开始从事海上活动,且人数众多[173]。在这样背景下成长的郑芝龙在正该闯荡的年纪果断选择了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由此开始了他的海上事业。先是在香山澳进行贸易活动,不久即前往日本贸易,与大海商李旦、颜思齐来往密切,接着以他们的财富势力为基础,经营台湾,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在海上占据一席之地。完成这些之后,此时的郑芝龙不过才二十出头,正值年富力强,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郑芝龙看准福建海防薄弱,率众袭击铜山所、中左所(厦门),“聚众数万,舟数百,犯中左所,饱掠三月去之。”[174]声势颇大,并掌控了沿海形势。此时正值明廷衰落之际,加上明军主要兵力在应付辽东的满洲与西北的流寇,已无力顾及福建沿海,这给郑芝龙势力的壮大提供了良机,据载:“三万余人矣。其船器则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坚致……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175]当年十二月,郑芝龙再度进攻中左所,“官兵、船、器俱化为乌有,全闽为之震动”[176]

第二年,泉州府士绅纷纷要求政府招抚郑芝龙,巡抚熊文灿经过多方了解,也认为无他法,于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六月奏报,请求政府招安郑芝龙。七月,朝廷正式接受郑芝龙归降。当然,郑芝龙接受朝廷招安的主要目的是借官方身份打击铲除竞争对手,垄断福建沿海的对外贸易,在海贸方面以明朝政府官方为依靠,增加了与其他各国谈判的资本,还可以对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施加影响。这次受抚,郑芝龙的身份正式由海寇转变为明朝官员,其拥有的海上势力,武装集团也转而成为明朝军队。1628年受抚之后,郑芝龙先后击败李魁奇、许心素、杨六、钟斌、刘香等海上武装势力,稳固了海外贸易的控制权,在东亚海域的多元贸易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海寇集团,郑芝龙并不局限于财富的擭取以及军事力量的增强,而是注意从各个方面提升集团的实力以及影响力,从而建立起足以和中央抗衡的海上王国。据资料记载:“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列(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旗帜鲜明,戈甲坚利……故八闽以郑氏为长城[177];“独有南洋之利。商舶出入诸国者,得芝龙符令乃行,八闽群不逞归之。后又承讨红夷,累功升总兵。由是,起降将如小诸侯,权倾督抚矣”[178]。在福建地区,由于明朝政府不得不依靠郑芝龙来平定匪乱,他的军事力量得以辐射到了汀漳泉三府,安海、海澄、厦门三地也都在他的掌控之下[179]。郑芝龙的精明之处还在于他十分懂得经营、依靠郑氏家族的力量来实现他对地方以及海外贸易的控制。

郑芝龙一方面借由明朝政府的支持击败其他海寇集团的竞争,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同海外各国的贸易关系,从而获取巨额利润。郑芝龙的海外贸易对象主要是荷兰与日本,在与荷兰的交往中,郑芝龙既可以和荷兰人签订贸易契约,也可以在受抚后站在明朝政府的角度击退荷兰人的侵袭,如1633年料罗之战。1639年日本推行锁国政策,日本与澳门的贸易受到挫折,而明朝政府对日贸易的禁令仍未解除,以台湾为据点的荷兰人积极寻求承担中日贸易的中间商角色。由于郑芝龙与日本的密切关系,他得以绕过荷兰与日本直接通商,与荷兰争夺对日贸易的利益。可以说,郑芝龙集团的存在,代替了澳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沟通了因明朝政府的禁令而受阻的中日贸易,使中国商人通过中日贸易而直接获益。另一方面则对企图垄断东亚贸易的荷兰人起到了阻碍作用,并且帮助明朝政府抗击荷兰人对福建沿海的侵扰。此外,郑芝龙也与葡萄牙人维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

郑氏集团在郑芝龙的经营下所积蓄的强大实力,使得其子郑成功此后能够以此为基础对抗清廷、将荷兰人逐出台湾[180]

【注释】

[1]《明英宗实录》卷二一七,景泰二年六月辛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2]《明宪宗实录》卷一〇三,成化八年四月癸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3][清]陈锳、王作霖:乾隆《海澄县志》卷一《舆地·建置》。

[4][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卷一《寰宇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第40页。

[5][明]梁兆阳: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一《风土志》。

[6]《明世宗实录》卷二五,嘉靖二年四月乙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7][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一》。

[8][明]郑舜功:《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六《海市》。

[9]《明世宗实录》卷一〇四,嘉靖八年八月丙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0][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二《经略二》。

[11][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一》。

[12][清]林绳武、魏源、杨廷理、赵翼等《海滨大事记》,《闽海倭氛后记(附)》,台湾文献丛刊第213种。

[13][明]朱纨:《甓余杂集》卷二《章疏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

[14]《明世宗实录》,卷三八四,嘉靖三十一年四月丙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5][明]徐阶:《世经堂集》卷二《再答倭情》,《四库存目丛书》集部。

[16]《明世宗实录》,卷三九六,嘉靖三十二年闰三月甲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7]《明世宗实录》,卷四一二,嘉靖三十三年七月庚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8]《明世宗实录》,卷四二一,嘉靖三十四年四月甲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9][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六九《番夷·澳门》。

[20][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六六《外志三·番夷》。

[21][明]郑舜功:《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六《海市》,民国二十年影印本。

[22][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六九《外志·番夷》。

[23][明]王以宁:《东粤疏草》卷五《条陈海防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抄本,1958。

[24][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形势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第19—20页。

[25][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三四二,吴桂芳:《吴司法奏议·议阻澳夷进贡疏》,中华书局,1962。

[26][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中华书局,1993,第100页。

[27][明]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一《抚处濠镜澳夷疏》,清同治二年重印本。

[28][清]张廷玉:《明史》卷三二五《佛郎机传》,中华书局,1974。

[29]汤开建:《明代澳门史论稿》(上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第220—221页。

[30][清]祝淮:道光《香山县志》卷四《海防》。

[31][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中华书局,1993,第100页。

[32][葡]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5,第15、16页;黄启臣:《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第9页。

[33]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佚名:《市堡书(手稿),约1582》,里斯本大象出版社,2003,第116—117页。

[34]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澳门的建立与强大记事,约1623》,大象出版社,2003,第194页。

[35][清]申良翰:康熙《香山县志》卷十《澳彝》。

[36][明]郭尚宾:《郭给谏疏稿》,《题为粤地可忧防澳防黎疏》。

[37][明]田生金:《按粤疏稿》卷三《条陈海防疏》,版本未详,澳门大学图书馆藏。

[38][明]张国经:崇祯《廉州府志》卷六《经武志·备倭》。

[39][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一《政事志四·兵防一》。

[40]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乙编第八本,《兵部题〈失名会同两广总督张镜心题〉 残稿》,第754页。

[41][明]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一《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齐鲁书社,1997,第131页。

[42][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五《建置略一》。

[43][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形势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第19—20页。

[44][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五《建置略一》,[清]薛馧:《澳门记》。

[45]《明神宗实录》卷五七六,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丙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46]《明神宗实录》卷四九九,万历四十年九月壬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47][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形势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第19—20页。

[48]《明神宗实录》卷五七六,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丙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49][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形势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第19—20页。

[50][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六《兵防二》,岳麓出版社,2015。

[51][明]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一《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齐鲁书社,1997,第131页。

[52]《莱昂内尔·德索萨关于一五五三至五四年协议的记述》,原件存葡萄牙里斯本东坡塔档密植馆,威·罗伯特·尤赛利斯(W. Robot. Usellis)著,周卓兰、张来源译:《澳门的起源》,澳门海事博物馆,1997,第43页。

[53][明]田生金:《按粤疏稿》卷三《条陈海防疏》,版本未详,澳门大学图书馆藏。

[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兵部尚书冯嘉会为推补广州海防参将高应毓弹压香山濠镜等处夷船事题行稿》,人民出版社,1999。

[55][清]张嗣衍:乾隆《广州府志》卷五三《艺文五》。

[56][明]周玄暐:《泾林续记》,商务印书馆,1939。

[57][明]颜俊彦:《盟水斋存牍》一刻《谳略》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8]《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兵部尚书熊明遇等为澳关宜分里外之界以香山严出入之防事题行稿》。

[59][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六九《外志·番夷》。

[60]《明神宗实录》卷二四二,万历十九年十一月癸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61][明]陈吾德:《谢山存稿》卷一《条陈东粤疏》,清嘉庆十八年刻本。

[62][明]田生金:《按粤疏稿》卷三《条陈海防疏》,版本未详,澳门大学图书馆藏。

[63]《明神宗实录》卷五五七,万历四十五年五月甲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64][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五《建置略二》。

[65][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六九《外志·番夷》。

[66][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二四《奏议二》,岳麓出版社,2015。

[67][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二四《奏议二》,岳麓出版社,2015。

[68][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五《建置略二》。

[69]《明穆宗实录》卷三八,隆庆三年十月辛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70][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五《建置略二》。

[71][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2][明]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一《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齐鲁书社,1997,第131页。

[73][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卷十二《上潘大巡广州事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4][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卷十一《贺香山凃父母太夫人荣封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5][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卷十二《上潘大巡广州事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6][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卷十二《上潘大巡广州事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7][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卷十一《贺香山涂父母太夫人六十一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8][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六九《外志·番夷》。

[79][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二二《贡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80]万历四十八年《广东赋役全书》。

[81][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六九《外志·番夷》。

[82]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安东尼奥·博卡罗《要塞图册》,大象出版社,2003,第224页。

[83]汤开建:《明代澳门史论稿》(下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第664—668页。

[84]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第59页。

[85][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书目》,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5,第3—4页。

[86][英]博克塞:《16世纪中国南部行纪》,克路士《中国志》,何高济译,中华书局,1990,第131页。

[87][明]郑舜功:《日本一鉴》卷六《海市》。(www.xing528.com)

[88][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六八《外志五·杂蛮》。

[89]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安东尼奥·博卡罗:《要塞图册(手稿1635年)》,大象出版社,2003,第224—225页。

[90]《明穆宗实录》卷三八,隆庆三年十月辛丑,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91]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351页。

[92]汤开建:《明代澳门史论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下卷,2012,第677页。

[93][瑞典]龙思泰(Anders Ljungstedt):《早期澳门史》,吴义雄、郭德水、沈正邦译,章文钦校注,东方出版社,1997,第108页。

[94][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二卷,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中华书局,1983。

[95][葡]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黄鸿钊、李保平译,澳门基金会,2000,第40页。

[96]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况》,科尔特斯《中国旅行记》,大象出版社,2003。

[97][英]甘为霖(Rev. William Campbell):《荷据下的福尔摩莎》,李雄挥译,台北前卫出版社,2003,第74页。

[98][清]戴肇辰:光绪《广州府志》卷一二二《列传十一·胡平运传》。

[99]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况》,孟三德:《日本天正遣欧使节团》,大象出版社,2003,第154页。

[100][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中华书局,1983,上册,第43页。

[101][葡]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黄鸿钊、李保平译,澳门基金会,2000,第40页。

[102]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况》,孟三德:《日本天正遣欧使节团》,大象出版社,2003,第154页。

[103][英]甘为霖:《荷据下的福尔摩莎》,李雄挥译,台北前卫出版社,2003,第77页。

[104][英]甘为霖:《荷据下的福尔摩莎》,李雄挥译,台北前卫出版社,2003,第74页。

[105][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5,上册,第24页。

[106][美]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区宗华译,林树惠校,章文钦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第19页。

[107][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中华书局,1983,上册,第144页。

[108]金国平编译《西方澳门史料选萃(15—16世纪)》,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272—273页。

[109]汤开建汇释、校注《利玛窦明清中文文献资料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第3页。

[110]转引自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257页。

[111]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安东尼奥·博卡罗《要塞图册》,大象出版社,2003。

[112][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吴义雄、郭德水、沈正邦译,章文钦校注,东方出版社,1997,第108页。

[113][清]申良翰:康熙《香山县志》卷十《澳彝》。

[114][荷]包乐史:《中荷交往史(1601—1999)》,庄国土、程绍刚译,[荷]高柏校,路口店出版社,1989,第40页。

[115][明]王鸣鹤:《登坛必究》卷十《两直各省事宜·广东》,解放军出版社,1989。

[116][明]邓钟:《筹海重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二二七册,齐鲁书社,1996,第201页。

[117][明]梁兆阳: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九《艺文志》,[明]谢彬:《剿抚事宜议上邓司理》。

[118][明]何维柏:《天山草堂存稿》卷二《闻会省警变亟与抚台李公条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19]《明神宗实录》卷五〇九,万历四十一年六月戊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20]《明神宗实录》卷八一,万历六年十一月戊申,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21][明]王鸣鹤:《登坛必究》卷一〇《两直各省事宜·广东》,解放军出版社,1989。

[122][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四《食语·谷》,中华书局,1985。

[123][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中华书局,1981,第110页。

[12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二《户部·海上市舶司》,中华书局,1997,上册,第317—318页。

[125][明]谢杰:《虔台倭纂》卷上《倭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6]《明神宗实录》卷二六六,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辛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27][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中华书局,1981,第110页。

[128][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中华书局,1981,第110页。

[129][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六九《外志·番夷》。

[130]《明世宗实录》卷三六三,嘉靖二十九年秋七月壬子,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影印本。

[131][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一二《经略二》。

[132][明]沈云龙选辑《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清史料汇编》八集第四册,文海出版社,1967,第132页。

[133][明]梁兆阳、蔡国桢、张燮:崇祯《海澄县志》卷一七《艺文志》。

[134][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中华书局,1981,第171页。

[135][明]张燮:《东西洋考·周起元序》,中华书局,1981。

[136][清]陈鍈、王作霖:乾隆《海澄县志》,《初修海澄县志序》。

[137][明]罗青霄:万历《漳州府志》卷五《赋役志》。

[138]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323页。

[139][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〇〇,许孚远:《敬和堂集》卷五《海禁条约》,中华书局,1962。

[140][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二七《奏议五》,岳麓出版社,2015。

[141][明]王世懋:《枢策》卷一,商务印书馆,1936。

[142]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福建台湾卷》,武汉出版社,1993,第516页。

[143][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四《前代事实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44][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四《前代事实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45][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四《前代事实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46][明]梁兆阳、蔡国桢、张燮:崇祯《海澄县志》卷六《秩官志》。

[147][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四《前代事实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48][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二二《贡舶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49][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四《前代事实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50]黄启臣主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第351页。

[151][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税饷考》,中华书局,1981。

[152][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税饷考》,中华书局,1981。

[153][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中华书局,1981。

[154][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中华书局,1981。

[155][明]朱东观辑《奏疏》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2002。

[156][清]李维钰原本、沈定均续修,光绪《漳州府志》卷四七《灾祥》。

[157][明]梁兆阳、蔡国桢、张燮:崇祯《海澄县志》卷一七《艺文志》。

[158][清]孙尔准:道光《福建通志》卷五六《风俗》。

[159]陈成南:《漳州名胜与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第64页。

[160][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中华书局,1981。

[161][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四〇〇,许孚远:《敬和堂集·疏通海禁疏》,中华书局,1962。

[162][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中华书局,1987。

[163]张维华:《明史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国传注释》,台湾学生书局,1985,第118页。

[164][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四三三,徐学聚《初报红毛番疏》,中华书局,1962。

[165]《明神宗实录》卷四〇三,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年影印本。

[166]黄启臣:《澳门历史》,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第231页。

[167]《明熹宗实录》卷三〇,天启三年正月乙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年影印本。

[168][清]蓝鼎元:《鹿洲全集》上,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第54—55页。

[169][明]王临亨:《粤剑编》卷四《九月十四夜话记附》,中华书局,1987。

[170]王日根:《耕海耘波:明清官民走向海洋历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第228—234页。

[171]陈支平:《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中国明史学会,2007,第246页。

[172]郑永常:《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2004,第344页。

[173]陈支平:《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中国明史学会,2007,第241页。

[174][明]谈迁:《国榷》卷八八《熹宗天启七年丁卯》,古籍出版社,1958。

[175]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郑氏史料初编》,《兵部题行兵科抄出两广总督李题稿》,台北大通书局,1977。

[176][明]曹履泰:《靖海纪略》卷一《上朱抚台》,中华书局,1985。

[177][清]邹漪:《明季遗闻》卷四,《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第98页。

[178][清]邵廷采:《东南纪事》卷十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第131页。

[179]王日根:《耕海耘波:明清官民走向海洋历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第240页。

[180]郑以灵:《浅论郑芝龙的海上商业活动》,《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第32—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