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详见附录C中的“1.调查问卷”)分为五部分,前四部分分别对整体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和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设问,最后一部分作为补遗,征求前四部分调查问题未及的其他意见和建议。为了清晰地了解学生真实的看法,前四部分中,每一部分的问题设计都贯穿了评价、理由和建议三个层面,并且对选择型问题和论述型问题进行了有机的组合,其中选择型问题占26.7%,论述型问题占20%,选择+论述问题占53.3%。
2.调查方式
为减少学生的顾虑,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真实的看法,保证调查的客观性,本次调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并且不要求当场填写。问卷统一发放后进行了现场解答,对有疑问的地方作了解释,一周后再由班长统一收回。
3.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4份,有效回收率100%。利用SPSS.10.0软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详见附录C中的“2.2004年教学调查统计报告”。
对统计分析处理过程的一些说明如下:
(1)关于数据输入前预处理的说明
由于本问卷论述型问题所占的比例较高,在查阅回收的问卷时,发现答案的随机性很大,主要表现为答案分散和答非所问。(www.xing528.com)
考虑到本次调查属于小样本研究,为便于得出有用的分析结果,针对回答内容五花八门的问题,在输入数据前,先人工进行了答案的归纳、提炼和归类工作。如对于第二部分第五个问题“我认为在学习本课程前还应掌握下列知识点,或我对本课程及其前期系列课程的安排有一些个人建议(例如教学内容、次序编排等,如没有可不填)”的回答,学生A认为园林史应调整到大三上、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应调整到大三上、景观生态学应调整到与生态规划同时上,学生B认为生态规划应先于前一教学课题进行教学并延长教学时间,则二者均归入课程重排的一类。
针对大量回答答非所问的现象,在输入数据前,也先进行了人工判别调整。大多数情况下,答非所问是由于学生在回答时的思路跳跃造成的。如学生A在回答第一部分第三个问题“我认为影响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在于______”时,并未提出有教学课题选择不合理的问题,而在答到第三部分对于教学内容的改进建议时,提出了对教学课题的修改建议,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教学内容的范围,但考虑到这项建议反映了他真实的想法,因此认为该回答有效,为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作为第一部分第三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人工调整输入。然而,也有一部分答非所问是由于学生回答不认真造成的。如同一个建议在不同部分的回答中反复出现,则该建议只在相关问题的答案统计中输入一次,在其他问题的答案统计中都忽略不计了。
(2)关于统计分析过程的说明
数据输入后,在用SPSS.10.0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本次调查分两步进行了研究:先对各部分作单独的统计分析,再进行各部分间的比对分析。
由于本次分析对象以定类数据为主,旨在发现问题并考察可能的解决办法,因此未做描述分析和均值比较。统计分析时一般按下述顺序进行:
①通过频次分析检验数据输入的正确性并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②适当地绘制一些图形对频次分析结果进行直观描述;
③对问题、原因和建议等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其中的对应和关联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