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强化是中国景观专业教育和专业生态教育在进一步改进发展中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老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来达成的。因此,在中国景观专业生态教育实践中,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革应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
1.教学形式改革
讲座、讨论及研究、设计课、实验或实习是景观专业课程四种主要的教学形式,而在课程教学形式的构成方面,中国景观专业教育和专业生态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讲座这一灌输式教学形式过于倚重,从而造成了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而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必须通过主动学习的过程来得到训练。因此,专业生态教育中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就是要通过这四种教学形式的重构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概率。
参照国外样本院校景观专业生态教育实践中生态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形式构成情况,对照国内2所代表性景观院校的情况(参见图3-80),建议当前中国景观专业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生态教育的课程教学形式构成可调整如下:
(1)本科阶段
讲座、讨论及研究、设计课、实验或实习这四种教学形式之间总课时的参照比例为5∶1∶2∶2[21],主要增加的是讨论及研究、实验或实习这两种教学形式所占的课时数,并要注意缩小院校之间设计课教学形式所占课时比例的差距[22]。其中,设计课教学形式主要通过设计课和要素类课程中的课程作业指导来加强,讨论及研究、实验或实习这两种教学形式主要可通过要素类、理论方法类和科学分析类课程中的专题讨论、野外实习、调查研究等课时来加强。
(2)硕士阶段
讲座、讨论及研究、设计课、实验或实习这四种教学形式之间总课时的参照比例为4.5∶1.5∶3∶1[23],主要增加的是设计课、讨论及研究这两种教学形式所占的课时数。其中,设计课教学形式主要通过结合实际项目的设计课来加强,讨论及研究的教学形式主要可通过理论方法类和科学分析类课程中的专题讨论、调查研究等课时来加强。此外,实验或实习的教学形式应强调通过职业实习环节的课程来进行,以切实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增加其短期竞争力的目的。
(3)博士阶段(www.xing528.com)
讲座、讨论及研究、设计课、实验或实习这四种教学形式之间总课时的参照比例为4∶3∶1∶2[24],主要增加的是讨论及研究教学形式所占的课时数,可通过理论方法类和科学分析类课程中的专题讨论、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等课时来加强。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具体课程教学中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其完整的内涵应包括施教、受教双方活动的方法即“教”与“学”的方法。教学过程既要依赖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就必须研究双方活动的方法,如果只偏重探讨“教”的方法或“学”的方法,或者把二者分割开来,都是片面的。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所谓良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没有万能的方法;任何方法的选择、运用都必须根据各方面条件和实际情况;没有一种所谓绝对好的方法,也没有所谓绝对坏的方法。[105]因此,“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改革不仅要努力尝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针对改革目标,依据各方面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以优化教学效果。
对于景观专业而言,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运用专业评判性思维、根据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项目操作的能力,而综合素质则主要包括研究创新、团队工作、自主学习等能力。在景观专业生态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首先对常规使用的和可供借鉴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汇总。表5-4是在总结同济大学景观专业现有的教学方法,以及第4章借鉴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一个基本的汇总。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各方面条件和实际情况,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合理组合,并针对其中的空缺或不足进行方法的创新。
从表5-4中可以明显看到,当前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对“教”的方法进行创新改进,这无疑有失片面。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中“学”的方法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学”是一种需要激发引导、从了解人类已知领域逐渐转向研究未知领域的认识发展过程[106]。因此,必须清楚地看到,教学唯一的正确目的是促进学习[107]。景观专业生态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必须注重对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发现、总结和传授引导,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表5-4 基于景观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考虑的教学方法汇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